孔子后代何方尋,第83代有一位90后女子,如今居住在遼寧省。她繼承了孔子家族的學識傳統,致力于傳承和發揚儒家文化。在當今社會,她努力探索如何將這些古老的智慧和價值觀與現代社會相結合,為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她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生機與活力,也讓我們更加珍惜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
自古以來,就有“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的說法,這也說明了孔子這位儒家宗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孔子是春秋時魯國人,魯國所在的位置是現在的中國山東省,而孔子的后代,也長期居住在山東濟寧的曲阜,這里也是孔子家族的發源地。
歷朝歷代,都很尊重孔子后人,在宋仁宗至和二年,也就是1055年,宋朝朝廷封孔子的第四十六代嫡長孫為“衍圣公”,從此開啟了孔子嫡傳后代沿襲“衍圣公”爵位的傳統。

中國最后一代“衍圣公”是出生在民國時期的孔德成,1935年,民國政府把“衍圣公”改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將世襲爵位改為世襲特任官,任務是祭祀孔子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而“衍圣公”的爵位也在孔德成身上劃上了句號。
時光走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孔氏家族發起了修訂家譜的工作,最終定稿的《孔子世家譜》也成為了吉尼斯世界紀錄中的世界最長家譜,
其中孔子后裔中,83代后人有一名女孩孔念瑩,居住在遼寧。
最后一任“衍圣公”孔德成出生于1920年2月,是第76代“衍圣公”孔令貽的遺腹子,當年11月,還在襁褓之中的他,就被當時的北洋政府頒令襲封為“衍圣公”,成為整個孔氏家族的“掌門人”。
衍生一詞,指的是衍續孔圣人的神圣血脈,延續儒家傳承至今的幾千年的儒家文明,孔德成在山東曲阜的孔府中長大,從小苦讀儒家經典,受著良好的教育,為的只是配得上“衍圣公”這個頭銜。
而等孔德成長大成人后,中國早已經是廢除帝制走向共和的年代了,皇帝都沒了,原本世襲的“衍圣公”爵位就顯得有些突兀,于是在1935年,民國政府把“衍圣公”改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
從“衍圣公”到“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也就是將世襲爵位改為世襲特任官,雖然稱呼變了,但任務則依然是祭祀孔子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孔德成也成為了末代“衍圣公”,但他的職責和生活都沒有發生什么變化,曲阜的孔府,依然如往常一樣運行著。
而蔣介石一直十分重視孔氏后裔的號召力,對孔德成十分器重,在1948年還安排他赴美留學,在海外向華人傳播中國儒學文化。
1949年解放前夕,剛剛留美歸來,未到而立之年的孔德成,對新中國的政策并不了解,他跟隨蔣介石遠走臺灣,而他至親的姐姐孔德懋,則留在了大陸。
孔德成跟隨蔣介石政府去臺后,先后擔任過“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國大代表”、臺北
故宮博物院終身院長等虛職,但在臺灣政壇風風雨雨幾十年,他卻從不摻和惹事,開會時基本是一言不發。
并不熱衷于政壇的孔德成,真正的興趣和成就,也都在中國傳統文化上,家學淵源的他,在臺灣大學及輔仁大學講授“三禮研究”、“金文研究”及“殷周青銅彝器研究”課程,長期擔任了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培養了一批當下知名的教授。
孔德成一生都專注于傳播中國儒家文明,以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他曾在臺灣聯名發起了要求設立“中華文化復興節”的倡議,繼承和發揚先祖之學,全力推動傳統文化復興。
在他的大力倡導下,臺灣還將“孔子誕辰日”定為教師節。
每年臺灣都要舉行祭孔活動,孔德成作為奉祀官按先制主持祭奠,可謂德高望重。
身在臺灣,孔德成也一直心系祖國,尤其掛念著山東曲阜老家的孔府,而他與姐姐孔德懋,一別四十年后,直到1990年底,兩人才在日本重逢。
在日本見過姐姐后,孔德成也了解到了祖國的情況,從此他和姐姐一直保持著通信聯系。
孔德成在2008年去世,當時他的長子孔維益也已經英年早逝,臺灣有關部門曾討論過是否由孔德成的次子孔維寧繼任“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
后征求專家和孔家意見,還是依嫡長子繼承的傳統,確認由嫡長孫孔垂長擔任“奉祀官”這一世襲特任官,負責祭祀孔子,傳承孔子家族文化。
而讓孔德成欣慰的是,在臨終前他也聽到了《孔子世家譜》即將定稿的消息。
《孔子世家譜》的修訂孔子家族繁衍了數千年,其后裔在全世界各地的華人都有分布,而對孔子家族來說,修訂一本家族譜也是一個十分浩大的工程。
從明代開始,孔子家譜就有了每隔30年小修一次,每隔60年大修一次的傳統,而孔子家譜也被正式定名為《孔子世家譜》。
但因為古代封建年代中戰亂頻繁,《孔子世家譜》并沒有做到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頻率,封建社會中有記載的大修僅有三次,分別在明朝天啟年間,清朝的康熙年間和乾隆年間。
進入民國以后,1930年曾重修過一次《孔子世家譜》,當時收入海內外孔子后裔56萬人,也是孔子家族傳承至今的一大盛事,這個家譜也被稱為“民國譜”。
建國后,孔子的第77代嫡孫,衍圣公孔德成離開大陸,孔氏家譜也一直無人主持修訂,而
到了1996年,離民國那次修訂孔氏家譜已經過了六十多年,留在大陸的孔德成堂弟孔德墉決定大修一次孔氏家譜。
孔德墉趕赴臺灣,取得了孔德成的授權,修訂工作也緊鑼密鼓的展開起來,孔德墉還專門成立了由他擔任會長的《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
協會通過登廣告、開宗親大會等方式把重修孔氏家譜的消息傳播開去,動員海內外的孔氏后裔主動前來登記,
工作人員們還通過翻電話本等方法,按照孔氏排輩順序,查找孔姓名字中有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的人,再一一聯系核實。
修訂工作的核實也十分細致嚴密,有意登記入族譜的孔氏后人,要先填寫登記表,寫明曾祖、祖父、父親和后代的姓名等詳細信息,然后交工作人員依族譜核對確認。
為了方便與海外的孔子后裔們聯系,協會在在香港也登記注冊機構,在世界各地建立了450多個續修機構,最終新續修的《孔子世家譜》收錄了180萬名孔子后裔,是民國時期的三倍還多。
在孔子家譜以往的修訂中,女性后裔從不列入家譜,但在男女各占半邊天的現代社會,重男輕女的思想無疑屬于封建糟粕,應當揚棄,無論是男是女,只要是孔子家族的血脈,那就是孔子后裔的身份,理應進入《孔子世家譜》。
因此,這次修訂將首次全面將女性孔子后裔列入家譜,女性與男性一樣以大字標注,其配偶則以小字標注,跟隨其后,如果其子女跟隨孔姓,也可列入家譜。
新修訂的《孔氏世家譜》在孔子誕辰2560周年的2009年正式完稿,也成為了世界吉尼斯紀錄中的“世界最長家譜”。
留在大陸的孔德懋女士2021年11月15日的北京,已經步入早冬,天氣轉冷,也就在這陰冷的天氣中,卻傳來一個令人心痛的消息。
孔子家族的第七十七代嫡系孫女孔德懋女士,這位度過了104年風風雨雨的歲月老人,在這一天,在北京安詳得閉上了雙眼,結束了她經歷滄桑而又多姿多彩的一生。
孔德懋女士去世前,應該會想起她在2008年去世的弟弟,襲封三十一代衍圣公的孔德成,這對青年時代就遠隔重洋,時隔四十年才在年過七旬時重逢姐弟,如今也都撒手人寰,將他們共同傾注極大熱情和心血的孔子文化和儒學傳承事業留給了后人。
孔德懋去世的消息傳出,全世界關注孔子文化的人無不悲痛不已,都深切懷念著這位為孔子文化傳承奔走多年的孔子后人,而孔德成在臺灣的嫡孫,如今擔任至圣孔子基金會會長的孔垂長,也在千里之外發來電文,悼念他尊敬的姑祖母。
孔德懋擔任過全國政協第六屆、七屆、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還曾作為中國的正式代表,在1995年參加了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
她的后半生,主要都在不遺余力的從事慈善公益事業。
在去世前,她還現任中國孔子基金會副會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等職務,為推廣孔子文化和加強兩岸交流而嘔心瀝血。
雖然是留在大陸的唯一一支孔子嫡親血脈,但孔德懋的生活一直十分簡樸低調,她致力于推廣孔子文化,也從來沒有想過利用這個頭銜撈取個人利益。
在孔德懋的晚年,她住在北京甘家口全國政協宿舍一套普通的住宅里,過著簡樸平淡的生活片,而這里,也常常會接待對孔子文化和孔家傳承感興趣的記者和文化界人士們。
在這件不到七十米的小屋里,孔德懋和照顧她的兒子柯達一直一起生活著,直到老人最終去世。
在這間小屋的客廳里,最顯眼的客廳兩面主墻上,各掛著一張大大的合影,一張是她在和弟弟孔德成分別四十年后,終于在日本重逢時所拍的合影,分別時的兩個青年人,再見面都已經是滿頭銀發的七旬老人。
而另一張合影,同樣是和弟弟孔德成的,這是她在訪問臺灣時,和弟弟、弟媳在臺灣所拍的一張合影,這兩張合影也是孔德懋一生最珍視的照片。
客廳的掛著的照片兩側,則是一副對聯,上面手書著:“風雨一杯酒,江山萬里心”,落款是“弟德成于臺北”,這是孔德成先生親筆題寫送給姐姐的。
小小的客廳中,滿載的是孔德懋和弟弟孔德成之間的情誼和思念。
孔德懋最令人懷念的是,還是她從小家學淵源的文化素養,還有她那溫潤如玉的品德,造訪過她這件小屋的記者和文化學人們,都對她的學識和優良家風承載不已。
尤其是山東的孔子故里濟寧曲阜,當地的人們,也對這位孔府后人記憶深刻。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孔德懋就時不時會到曲阜家鄉,她有時會去探望從小長大的孔府孔廟孔林,也有時會為重修父母在孔林的陵墓到奔走,還有時會去探望小時候在孔府中的熟人。
而濟寧曲阜當地的很多人,也都這位孔府后人成為忘年交,如同朋友一樣相處。
如今,孔德懋的去世,也讓她在故鄉的朋友們十分悲痛,這位老人的音容笑貌依然仿佛在他們面前一樣。
好在,孔德懋生前操心的孔子文化傳承事宜,在曲阜一直如火如荼地開展著。
曲阜孔府也早已作為重點文物單位而修繕一新,接待者來自全世界的游客。
孔氏家族的新一代宗主孔垂長,也在臺灣挑起了大梁。
這一切,相信也能讓孔德懋安心。
孔氏家族后繼有人2022年的3月13日,在農歷中是二月十一,中國南方的部分地區已經進入了溫暖的早春,而祖國的寶島臺灣,也早已艷陽高照,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
這一天,在臺北市孔廟的大成殿,人頭攢動,十分熱鬧,這個代表著孔子文化傳承的大殿,正在舉行臺灣孔氏宗親的第二屆仲春丁祭暨團拜儀式。
這個儀式,始于2021年,正是目前擔任至圣孔子基金會會長的孔子第七十九代嫡孫孔垂長先生,一手策劃的。
曲阜的孔廟傳承了上千年,有著一整套繁復嚴密的禮儀規格,在各個重要日子里,曲阜孔廟都會用莊嚴嚴謹的禮儀活動來紀念孔子,這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組成部分。
在封建時代,每年農歷二月、八月的第一個丁日都是祭拜孔子的日子,以往這些日子在曲阜孔廟,也會舉行祭奠儀式。
如今大陸和臺灣兩岸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日趨頻繁,身為孔子嫡親血脈的孔垂長,覺得自己也有義務傳承好曲阜孔家的禮儀文化,將這份文化遺產發揚光大,留給全世界所有的華人。
也因此,從2021年開始,孔垂長帶領至圣孔子基金會,聯合了臺大中文系和臺北孔廟,參照了曲阜孔廟的典禮規章,結合現代的需求,提煉其中的精華,通過精簡后,設計一套比古代禮儀更為簡易,但同樣典雅肅穆的丁祭禮典。
在2021年的農歷二月,首次仲春丁祭暨團拜儀式就在臺灣舉辦,當時也邀請了臺灣的孔氏宗親和當地的社會文化名流,儀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因此,今年雖然疫情肆虐,但第二屆仲春丁祭暨團拜儀式依然如期在臺灣孔廟的大成殿上舉行。
整個典禮,分為開始、入班、禮神、上香、行獻禮、恭讀祝辭、讀訓、立愿、禮成、團拜、成人禮、合影等12項儀節,以弘揚儒家禮樂文化為宗旨,既是孔氏宗親的祭祖儀式,也是傳播儒家文化的重大典禮。
2022年前來參加典禮的,有臺灣孔氏宗親后裔共九十多人,而臺灣眾多的文化社團也紛紛前來觀禮,整個典禮上還有禮生團隊四十多人。
當天,在29度的溫度下,孔氏宗親后裔們紛紛入場,不茍言笑,嚴格按照整套禮儀,紀念他們的家族和祖先,也紀念著中國傳統儒家文化。
在儀式開場時,孔氏宗親們先分為東西兩邊站立,互相鞠躬祝福吉祥,然后全體一起誦讀家訓《論文》三則。
每位孔子宗親后裔,都在宗主孔垂長的監臨觀禮下,進入臺灣孔廟大成殿,在祖先的神位前發心立愿,而在團拜之后,當年成年的孔氏宗親后裔,更在全體宗族面前,舉行了成人禮。
在成人禮上,這些即將邁入成年,將要承擔起社會責任的孔子后裔,都按照《士冠禮》由家長、貴賓及宗主三次加冕,再贈予醴酒并為之取字,勉勵他們能夠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如此細致而又能浸潤心靈的儒家禮儀,也令現代的中國孔子文化傳承更能發揚光大。
而孔氏當代宗主孔垂長,也希望全球孔氏宗親們,能夠“恪守祖訓,敦品修身、和睦宗族。待人處事,以和以安,莫愧先圣孔子的殷殷教誨。”
參考文獻:《孔子新家譜將收錄180萬人,孔祥熙、孔泉等被錄入》,中國新聞網,2007年2月1日
《孔子世家的命運沉浮》,《今日科苑》,2009年1月
《斯人已逝 懋德長存 歷盡104年人生風雨,孔子第77代嫡孫女孔德懋走了》,《齊魯晚報》,2021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