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鎮割據一直是唐朝最大的問題,在唐玄宗時期爆發,最終引發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它就像一把尖刀,將唐朝“攔腰斬斷”,唐朝由盛轉衰。經過七年的艱苦奮斗,安史之亂終于平定下來。然而,安史之亂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唐代的藩鎮分離問題得到了徹底的解決。事實上,唐代的藩鎮問題越來越嚴重。下面有趣的歷史小邊為您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我們來看看!
唐代河北既是經濟中心,又是軍事重地。唐代河北已經高度發達,經濟發達,《全唐文》載道:“河北貢郡征稅,半數九州。而且,河北多產戰馬和勇士,杜牧說“河北風俗濃郁,果于戰耕”,“冀州產健馬,下者日馳200里,所以兵常天下。“河北原本是唐朝的重鎮,但在安史之亂之后,它成了唐朝最大的分裂勢力。

安史之亂結束后,唐代宗將李懷仙當地封為幽州等三鎮節度使。田承思以魏博、張忠志為基礎,這是河朔三鎮的雛形。朝廷希望李懷仙等人守衛西北重地和唐代屏障。然而,唐代宗并沒有想到河朔的三個城鎮會有一個大的結局,這已經成為唐代的一個大問題。
不久之后,李懷仙被下屬殺害。田承思死后,他的侄子田悅繼承了。德宗時,張忠志死了,他的兒子要求繼承。德宗已經看到河朔三鎮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他的父親和兒子只會讓他們繼續坐著,所以他拒絕了張忠志兒子的要求。
然而,河朔三鎮已經形成了一個勢力集團,德宗的拒絕違背了他們的利益,因此河北各藩鎮共同建立了反抗生命。德宗趕緊讓李希烈率軍討伐,但李希烈卻臨陣倒戈,與河北藩鎮勾結。看到安史之亂的悲劇即將再次上演,德宗害怕,倉促下罪,河北之亂才平息。此后,河北三鎮開始獨立于中央,自立節帥,中央政府對河北地區失去了控制。雖然河朔三鎮內斗不斷,殺將奪權屢見不鮮,但這些家庭大多不屈服于中央政府。陳寅恪認為,唐朝“雖然號稱一朝,但實際上是二國”,而這個“二國”就是河朔三鎮。
不過,河朔三鎮名義上仍以唐朝為正統,各地節度使經常向中央貢獻。起初,唐朝想收復河北三鎮,但后來朝廷退而求其次,只要求他們守衛京城。唐文宗時,宰相牛僧茹曾說:“范陽自安、歷史以來,一直是非國有的。。。今天的志愿是誠實的,但它仍然是前天的志愿者。因此,沒有必要計其順利地撫養和捍衛北狄。”
就這樣,河朔三鎮與唐朝朝廷形成了復雜的關系。河朔三鎮的節度使得朝廷名義上冊封,才能名正言順,而朝廷也需要河朔三鎮等割據勢力來守衛京城。但這種情況畢竟是病態的,唐末天下大亂,進入五代十國時期,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因此尹源會評論道:“弱唐者,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的人,諸侯維之也。唐之弱,以河北之強;唐之亡,以河北之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