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悼公繼位時,晉國公室的地位遠不如以前,此時晉國實際掌權人是“中國將軍”韓厥。總的來說,韓厥政治的表現還是比較穩定的,正因為如此,晉國勉強能保持霸主地位。

《左傳》云:“秋,祁桓公來朝,勞公,問晉故。公以晉君語之。于是,祁伯突然向晉朝請婚。”
齊桓公這里有兩個目的,一個是去魯朝見和安慰魯成公;另一個是向魯成公詢問晉國的現狀。魯成公告訴齊桓公晉悼念公繼位后的情況。齊桓公聽了魯成公的敘述,立即前往晉朝圣,并要求晉通婚。事實上,這是一個典型的諸侯聯盟不堅定和觀望的例子。
在我看來,齊國可以算是晉國忠實的盟友之一。晉悼公繼位后,按照“禮”的規定,齊桓公應該主動去晉朝見。然而,齊桓公并沒有這樣做。他先去魯國拜會魯成公。他的目的是了解晉國內部的情況和國力,并決定是否繼續與晉國結盟。
魯成公告訴祁桓公晉國上下君臣的全心全意。聽了之后,祁桓公大吃一驚。為了避免晉國發現自己有兩顆心,他迅速趕到晉國朝見,甚至要求與晉悼公通婚。
這種情況也可以證明,當韓厥擔任“中軍將軍”時,晉國仍然有霸主的實力。

在我看來,雖然晉國仍然很強大,但它的國力仍然比以往低得多,這可以間接從齊國的態度中得知。在“鞍戰”失敗后,齊國服從了晉國的領導人。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服從的,但事實上,齊國和晉國之間的聯盟并不穩定。
《左傳》云:“齊人不會彭城,晉人以為要求。二月,齊大子只是質量金。”這件事的背景是:一方面,楚國和鄭國聯合起來攻打宋國;另一方面,晉國與諸侯國討論了對彭城的救援。
當時,齊國派醫生崔織參加了聯盟。然而,當他們出兵時,只有齊國沒有參加,所以晉國計劃對齊國實施報復行動。因此,齊國不僅需要參加諸侯聯軍的救援,還需要派公子到晉國擔任人質。直到那時,晉國才放棄了對齊軍隊的想法。
可想而知,齊國立場的不斷變化也將直接影響其他小國對晉國的忠誠度。正如荀子所說:“滕、薛、小諸不至,都是齊故也。”
眾所周知,“滕、薛、小諸”三個國家都屬于齊國。據荀子介紹,一旦齊國不參加晉國召集的聯盟,這三個小國就會跟隨齊國。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影響諸侯聯軍的規模外,最重要的是,晉國未來能夠收集的貢獻將大幅減少。這就是晉國如此認真對待“齊國不參加聯盟事件”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不僅魯國和齊國會作為盟友試探晉國,敵對的諸侯國自然也會借此機會試探晉國的情況。《左傳》云:“夏六月,鄭伯入侵宋朝,曹門外。然后楚子伐宋,取朝佳。”
楚國利用晉悼公剛剛繼位,晉國沒有時間照顧他的好機會,和鄭國一起出兵攻打宋國。宋國發現自己抵擋不住楚國和鄭國聯軍的進攻,于是派華元向晉國求助。晉軍駐臺谷,與楚軍在“低谷”相遇。出乎意料的是,楚軍沒有和晉國作戰,就退出了軍隊。
從楚國不愿與晉軍決戰的行為來看,楚國攻擊宋國是假的,考驗晉國的行動是真的。事實上,在“炎陵之戰”之后,楚國的活力受到了極大的傷害,無法與此時的晉國競爭。然而,在晉國自身持續混亂的好時機,楚國共產黨王毅然決定用小規模戰爭來考驗晉國目前的實力。
正因為如此,楚國才派鄭國入侵宋國作為“誘餌”——如果晉國不能干涉其他國家的事務,楚國將借此機會蠶食宋國,進一步壯大自己的實力。晉國自然知道楚國的想法,可想而知,他們在軍事和外交方面,是不可能示弱的,因此晉國多次召集諸侯國討論對策。然而,楚國的騷擾過于頻繁,諸侯國無法忍受。因此,在“戚之盟”期間,魯國孟獻子提出了在虎牢建城的建議。
《左傳》云:“孟獻子說:‘請城虎牢逼鄭。’知武子說:‘善’..遂城虎牢,鄭人就是成功。”眾所周知,虎牢是鄭西北邊境的危險之地。孟獻子向荀子建城的根本原因是這里是鄭晉之間的重要道路。如果能成功建城,長期派兵駐扎,就能避免各諸侯國軍隊未來的奔波。
荀子同意孟獻子的建議,命令諸侯聯軍在虎牢建城。鄭不得不被迫與晉國和解。楚國看到此時沒有機會,放棄了用軍事行動試探晉國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