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元興三年(404年)三月至五月,東晉將領劉裕追擊并擊敗了控制朝政的桓玄之戰。桓玄是晉大司馬桓溫的兒子,襲父爵為南郡公,后為義興太守。玄嫌官小位卑,隨后棄官歸荊楚。不久,奪取荊、江二州,控制了長江中下游地區,便不斷威脅朝廷,先為楚王,再篡奪晉帝自立,國號楚,改元永始。起初,劉裕仕于晉,為建威將軍、下邳太守,是桓玄的下屬。桓玄想利用劉裕鞏固自己的帝位。劉也志欲圖玄,桓玄稱帝后,“驕奢荒奢,游獵無度”,以至于“百姓疲憊,朝野疲憊”。因此,劉裕與劉毅、何無忌等共謀興復,隨后起兵攻桓玄。

作戰經過
元興三年(404年)二月,劉裕隨徐兗州刺史,安成王桓修入朝。桓玄認為這種懷柔政策可以打消劉裕的不滿,但劉裕暗中做了很多準備,加快了起兵的步伐。
不久,劉裕以舊傷復發為由,與何無忌同舟共濟,密謀復興晉室。于是,劉裕與弟弟劉道規、何無忌、沛郡人劉毅、平昌人孟昌、任城人魏詠之、高平人檀憑之、瑯邪人諸葛長民、太原人王元德、隴西人辛胡興、東莞人童厚等共同策劃起兵。時桓修的弟弟桓宏守衛廣陵,為將軍和青州刺史。劉道規為桓宏中兵參軍,孟昌為主簿。
劉裕暗中派劉毅到江北,起兵后與兩人共殺桓紅;諸葛長民為豫州刺史刁奎左軍府參軍。劉裕命令他殺死刁悝jy,占領歷陽;王元德、辛胡星和童厚之在首都活動,認為他們應該這樣做。是月,劉裕以游獵為由,與何無忌等人聚在一起,共有100多人。第二天早上,京口(今江蘇鎮江)城開業,劉裕和何無忌襲殺桓修。
廣陵(今江蘇揚州市)劉毅、孟昌等人攻殺桓弘。劉裕被推為盟主。北京傳來的號召:“丈夫治亂相因,理不常泰,狡猾肆虐,或值圣明。自我大晉,陽九屢構。自隆安以來,皇室一直難結。忠臣破虎口,貞良弊豺狼。叛臣桓玄,陵虐人鬼,阻兵荊營,肆虐都邑。天未亡難,兇猛繁榮,逾年之間,遂傾皇佐。主播越多,流幸非所;神器沉淪,七廟毀墜。」這些年來,自玄篡逆,亢旱彌時,民無生氣。
輔國將軍劉毅、廣武將軍何無忌、鎮北孟昌、兗州魏詠之、寧遠將軍劉道規、龍翔將軍劉琦、振威將軍檀憑等。,忠誠地斷金,精貫白日,荷戈奮力拼搏,志在畢生。益州刺史毛曲,萬里齊契,掃定荊楚。郭昌之,江州刺史,奉迎主上,宮于尋陽。鎮北參軍王元德等,并率部曲,保證石頭。揚武將軍諸葛長民,收集義士,據歷陽報道。等等,被征俘參軍,潛相連,以為內應。同力協規,所在蜂起,即日斬偽徐州刺史安城王修,青州刺史弘首。
劉裕以孟昌守京口,帶領部眾1700多人進駐竹里(今江蘇句容北)。桓修司馬刁弘在劉裕部第一次克建康時,率文武佐吏前來救援。刁宏被劉裕嚇倒了,不得不退出觀眾。不久,劉毅率部眾趕到,劉裕急命他殺刁弘。劉毅的兄弟劉邁也在建康。劉裕起兵討桓玄后,派同謀周安穆通報劉邁,要求他為內應。劉邁膽小怕事。他表面上敷衍了周安穆,內心卻不敢答應。周安穆看透了自己的心事,心里后悔,怕事情泄露,于是趕回報告劉裕。這時,桓玄任命劉邁為陵太守。劉邁不知道該怎么辦,準備船馬上上任。
閱信后,劉邁驚恐萬分,以為桓玄已經知道劉裕的陰謀了。第二天一早就把事情都托出來了。桓玄大吃一驚,封劉邁為重安侯,既然一想,劉邁就沒有抓住周安穆,讓周安穆逃跑,于是又殺了劉邁。桓玄以揚州刺史桓謙為征服大都督(見覆舟山之戰)。桓謙等主張迎擊劉裕,桓玄則認為:“否則。彼兵速銳,計出萬死。若行遣水軍,不足相抗;若有虛跌,則彼此成而吾事敗!與其在覆舟山等待,不如屯大眾。彼空行200里,無所措手,銳氣已挫,即將到來,突然看到大軍,一定會害怕震驚。我案兵堅陣,不與對抗。彼求戰不得,自然散步。還有這個計劃(宋書武帝本紀)。桓謙力爭出擊,桓玄乃遣頓丘太守吳甫之,右衛將軍皇甫敷先后自建康北攻京口。桓玄聽說劉裕起兵,很害怕,有人勸他說:“劉裕等眾力很弱,怎么辦才能成功,陛下怎么擔心呢!桓玄說:“劉裕足是一生之雄,劉毅無擔石之儲,蒲家無忌;何,劉牢之類似于他的叔叔。共舉大事,何謂無成”(宋書武帝本紀)。
三月,劉裕和吳甫之在江乘(今江蘇句容北)相遇。桓玄驍將軍吳甫之,其兵甚銳。劉裕手持長刀,大呼而沖,所向披靡,斬吳甫之。劉裕追到羅落橋(今南京東北)。皇甫敷率數千人迎戰劉裕,寧遠將軍檀憑之與劉裕各率一部,檀憑之戰死,其眾潰退。而劉裕則進戰彌厲,奮勇無比,斬皇甫敷。桓玄聞到二將戰死,大怕再遣桓謙和游擊將軍何丹之屯兵東陵(覆舟山東北),侍中后將軍卞范之駐軍覆舟山以西,總兵力2萬人。劉裕令部隊飽食后,棄余糧,輕裝入覆舟山以東,派老弱登山,張旗為疑兵,迷惑桓玄。桓玄急調武衛將軍哈萊姆率精兵出援各軍。大部分醒謙的士兵都是北府人,素畏伏劉裕,所以沒有斗志。劉裕、劉毅等將軍分為數隊,突擊桓謙軍。劉裕身先士卒,所有士兵都死戰,以一當百。時值東北風急,劉裕借風縱火,“鼓噪聲震京邑”(宋書武帝本紀),桓謙大敗。桓玄無意再戰,帶著子侄乘船沿江南下。劉裕率軍進入建康(今南京),并派諸將追擊桓玄。劉裕入建康后,屯石頭城立留臺官,焚桓溫神主于宣陽門外,重立晉新主在太廟,以示自己是東晉的救世主。并殺死桓氏宗族。桓玄司徒王靜和大家推劉裕領揚州,劉裕心不在這里,拒絕接受。以王靜為侍中、領導、揚州刺史、錄書事;王靜推裕為使持節、都督揚、徐、兗、豫、青、冀、幽、八州軍事、徐州刺史;劉毅是青州刺史;為什么無忌是瑯邪內史;孟昌是丹陽尹;劉道規是義昌太守。劉裕一下重兵在握,這才答應下來。桓玄當權時,接下來是晉朝廷留下的爛攤子,史稱當時“百司放松,桓玄雖然想整理,但眾不從之”(宋書武帝本紀)。到劉裕時卻大不相同,因為是眾望聽歸,他“先以威禁內外,百官都肅然奉職,二三天間,風俗頓改”(宋書武帝本紀)。在劉裕的主持下,朝廷內外確實有振興的氣象。
一開始,劉裕家境貧寒,有一次劉裕和刁悝jy賭博,結果輸了3萬,劉裕還不起賭債,竟被刁悝jy綁在馬樁上,遭受了恥辱。王靜拜訪了刁悝jy的家人,看到劉裕不平凡,便對劉裕說:“卿為一代英雄”(《資治通鑒·卷第113》)。王靜為劉裕還債,刁悝jy才放劉裕。從此,劉裕和王靜交了朋友。由于與王靜的這種關系,雖然王靜是桓玄佐命之臣,但劉裕并沒有傷害王靜。劉裕稱帝后,對王氏家族甚至幾代人都很厚。當時也有人看不起劉裕,認為他出身布衣,地位卑微,比如尚書左仆射王愉的兒子王綏,本來就是江左冠族。王綏少有重名,他對劉裕頗不服氣,對這類人,劉裕紛紛鏟除。桓玄戰敗后,逃到尋陽(今江西九江東北)。當月,晉安帝繼續西奔。劉裕、劉毅、何無忌、劉道規等領軍追討(見劉裕擊桓玄之戰)。桓玄留將領何丹之等守口(今江西九江西北)。四月,劉裕加督江州各軍事。四月,桓玄進入江陵(今屬湖北),加派將領于稚祖、桓道恭率數千人與何丹共守口。何無忌、劉道規兵到桑落洲(今江西九江東北)。何丹之立即率水師迎戰。何無忌自知兵寡,于是采取集中兵力擊敵之弱的策略,大破何丹之,一舉攻克口,進占尋陽。桓玄集荊州兵力2萬余人,率軍東進,以梁州刺史傅宏為前鋒,派散騎常侍徐放先行,勸劉裕。劉毅、何無忌、劉道規等率不足萬人,自尋陽西上。
今年5月,與桓玄相遇在正榮洲(今湖北黃岡西北),劉毅等以少擊眾,又因風縱火,擊敗桓玄主力,其余部分潰不成軍,夜燒行李逃跑。義熙元年(405年)正月,劉毅等到江津,破桓謙、桓振,收復江陵。三月,晉安帝司馬德宗也抵達江陵,并下令:“古稱大人天地,其次是君臣,因此列貫三辰,神人代序,諒理本來就是造昧,而運周于萬葉。故盈否時襲,四靈通其變;王道或無知,貞賢拯其危。命運如此永固,人心如此攸穆。雖然夏、周中傾、賴頹、申、莽、倫載盜,但第二代是維,或乘資借號,或業隆異世,猶詩書以之休詠,記策為美談。不是因為心撫民,而是誠發理應,援神器已淪,如果在今天的繁榮中也是如此。我以寡昧,被家不造,越自閔,屬當屯極。逆臣桓玄,乘釁縱,兇猛肆虐,滔天狡猾的夏天。然后誣蔑人神,肆其篡亂。
戰爭點評
劉裕(363.4.16—422.6.26),字德輿,昵稱奴隸。祖先是彭城人(今江蘇省徐州市),后來遷居京口(江蘇省鎮江市)。南北朝宋朝的創始人歷史上被稱為宋武帝。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優秀的軍事家和指揮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