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通常是指中國東周半年的歷史階段,歷史上稱之為春秋時期,即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春秋時期,中國的火災、人們的消防思想和撲救方法主要記錄在兩部先秦經典中。
一個是《春秋》。據說魯國史官按年、季、月、日記錄了當時各國的重大事件,一年分為春、夏、秋、冬。這部編年史叫《春秋》。
另一部是《左傳》。據說《左傳》是中國古代敘事完整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散文的代表。
《春秋》和《左傳》中描述的火災有23起,形成了為后人研究當時的火災和火災留下寶貴遺產的例子。
春秋時期,各國最高行政長官特別重視消防。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國家相對較小,國家的首腦機關、軍隊和財富集中在國家首都。一旦國家發生重大火災,不僅損失慘重,而且鄰近的強國也會利用這一點,這與國家的生存有關。
注意消防,首先要做好防火工作。
例如,宋國拆除了國都的易燃小屋,并用泥漿密封了不適合拆除的大房屋的可燃部件,以提高其阻燃性能。
相關方還儲備消防用水,堆積沙土,準備從井中抽水的繩索和裝水的器具。
宋國還要求各部門隨時做好應急救災準備。
一旦發生火災,各國必須重點保護對象。
典籍文書
魯哀公在司鐸宮起火三年,燒毀了恒公和西公的寺廟。這時,消防隊員說他們應該先去保護宮中儲存物資的倉庫。南宮正好趕到,命令管理周書的官員先搬出御書,留在那里,否則他們將被處死。
宋國的消防措施還命令大宰管好六典,司寇管好刑書。
這說明當年發生火災時,搶救治理國家的經典文件優先于一般物資。
國君居住的宮殿
在魯哀公三年的火災中,大家千方百計保護魯哀公的宮殿。
主祏和大龜
主人是先王神的主人。鄭國發生火災時,負責滅火的主官命令朱史將先王的主人遷到周廟集中保護;并派公孫登搬走占卜用的烏龜。
春秋時期,建筑規模不大,多采用干草木等可燃構件,一旦起火,難以撲滅。
人們救援的主要目標是防止火勢蔓延到鄰近的建筑物,防止災害擴大。
一是開辟阻火道。也就是說,在起火的建筑物和要保護的建筑物之間開辟隔離帶,清除隔離帶之間的可燃物,包括一些小建筑物。
另一種是濟濟帷幕,即用水浸濕的窗簾等織物覆蓋建筑物,保護其不著火。
在魯哀公三年的火災救援中,為了保護宮殿,采用了這兩種方法。
春秋時期的火災救援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
在撲滅魯哀公三年的火災時,季恒子下令說:消防隊員,傷人即止,錢也可以。。也就是說,如果消防隊員受傷或面臨危險,他們會退出并停止消防。因為財產被燒毀,可以重新創造,人們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
兩千多年過去了,古人的智慧令人驚嘆,他們的火災救援方法,仍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END
文|范強強
圖|百度圖片
消防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