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興能再次見到大家。今天我為大家帶來一篇關于唐朝的文章,希望大家會喜歡。
在云南省大理市中心地區,有一座萬人冢,上面赫然寫著“大唐南征將士之墓”。原來下關紫云街、鴛浦街地區曾是古戰場,當地人稱其為“戰街”。唐朝時期,這里曾經爆發過一場大戰,結果數十萬唐軍葬身于此!徹底終結了大唐的盛世,自此唐朝走向衰落。那么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這場戰爭是由一個唐朝的貪官引起的,此人名叫張虔陀,官拜云南太守。當時的云南地區處于南詔的統治下,唐玄宗李隆基曾授予南詔王皮羅閣正二品官階,封為臺登郡王,后又封為“云南王”,皮羅閣死后,其子閣羅鳳繼承父位。后來閣羅鳳與張虔陀發生了矛盾,原因是“(張虔陀)有所征求,閣羅鳳多不應”。

也就是張虔陀向閣羅鳳索賄,而閣羅鳳沒有答應,張虔陀懷恨在心,“遣人罵辱之,仍密奏其罪惡”。閣羅鳳也不是吃素的,他得到消息后,勃然大怒,“發兵攻虔陀,殺之,取姚州及小夷州凡三十二”。如果唐玄宗能夠明辨是非,不會釀成大規模戰爭,可是此時的唐玄宗早就被楊貴妃搞得神魂顛倒,朝政完全交給了楊國忠。
此時的楊國忠“欲求恩幸立邊功”,想通過戰爭,樹立自己的權威,于是在他的鼓噪下,唐朝決定對南詔用兵!閣羅鳳并不愿意開戰,“遣使者謝罪,愿還所虜,得自新,且城姚州”,但唐朝不管這些,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領8萬大軍出征。然后,在西洱河一戰,唐軍慘敗,八萬大軍全軍覆沒,鮮于仲通僅以身免。
消息傳到長安,楊國忠覺得很沒面子,他居然謊報軍情,謊報勝利,然后親自調兵遣將,又組織了一支十余萬人的軍隊。天寶十三年,侍御史李宓擔任主將,率領十余萬唐軍,再度南征。閣羅鳳采取了堅壁清野的政策,而唐軍水土不服,“瘴死者相屬于路”。等唐軍抵達大和城下時,早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這場戰爭毫無懸念的結束了,“宓復敗于大和城北,死者十八、九”,唐朝十余萬大軍全軍覆沒,主帥李宓投江自殺。因這兩場戰爭發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所以后世稱之為“天寶戰爭”。在天寶戰爭中,唐朝先后損失將近20多萬人,卻寸土未得、寸功未建,反而在西南地區增加了一個強大的對手。

經過天寶戰爭,唐朝在內地的精銳兵力損失殆盡,導致兵力空虛,盛世至此終結。此時駐守北方的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看到了機會,他于天寶十四年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由于唐朝主力在西南損失慘重,導致安祿山的叛軍如入無人之境,很快就攻陷了洛陽、長安,自此唐朝一蹶不振。
歷史不能假設,但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唐朝沒有貿然發動“天寶戰爭”,那么他們在內地就多了20多萬精銳部隊,有這二十萬人存在,安祿山還敢發動叛亂嗎?即使發動叛亂,能輕而易舉的奪取唐朝的都城嗎?明朝時期,大將鄧子龍來到大理,在萬人冢題詩一首,“唐將南征以捷聞,誰憐桔骨餓黃昏?唯有蒼出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