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朝在其鼎盛時期,是一座真正的超級大國。其領土范圍廣闊,國際影響廣泛,以及包容各種文化的特質,都使得大唐王朝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
其實,這一切都建立在強大的軍事實力之上。如果沒有睥睨天下的軍力,再繁華的盛世也不過是空中樓閣。

當時幾乎沒有和大唐抗衡的力量。對東突厥,唐朝徹底解除了東突厥對中原的威脅,東突厥首領頡利可汗被唐軍生擒獻往長安;對吐谷渾,六十余歲高齡的老將李靖帶兵西征,最后逼得吐谷渾國王自盡而死,吐谷渾全國投降唐軍;還有唐與薛延陀之戰、唐與西突厥之戰、唐與高句麗之戰等一系列戰役,都是唐朝赫赫戰功的寫照。
但是,就在唐朝縱橫天下的時候,卻始終有這么一個對手,讓強盛無匹的大唐多次吃癟,甚至最后還被它奪去了西域。
這個對手就是吐蕃。
和大唐立國的同一時期,吐蕃在一直分裂的青藏高原建立起了第一個統一政權。不斷擊敗國內外的對手的大唐不會想到這個和自己差不多同一時間建立的政權,居然能在極端環境下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
唐初之際,唐朝處于上升階段,軍事實力強大,擴張勢頭不可阻擋。當時,吐蕃立國不久,處于草創階段。為了謀求發展空間,它用和平手段與唐朝交流,著名的松贊干布求婚和文成公主進藏就是這個時期的典型事件。正是在松贊干布在位期間,唐朝與吐蕃基本上相安無事,一定程度上吐蕃還是唐朝的臣屬之國。
當唐太宗和松贊干布去世后,唐朝與吐蕃之間的關系出現縫隙。接替松贊干布的吐蕃國相祿東贊大力推行擴張政策,先是攻滅了唐朝與吐蕃之間的緩沖之國吐谷渾,之后還試圖趁勢染指西域。
雙方最終爆發戰爭。唐朝派出了在平遼東時立下汗馬功勞的薛仁貴,吐蕃派出了祿東贊之子——吐蕃名將論欽陵。憑借論欽陵的出色指揮和四十萬優勢兵力,唐軍潰敗。吐蕃吞下了吐谷渾的全部領土,直接威脅著河隴地區以及西域地區。
吐蕃的擴張勢正旺,論欽陵借著大非川之戰的余威,趁勢入侵西域,攻下了安西都護府治下的安西四鎮。
唐高宗一朝始終未能奪回安西四鎮的統治權。武則天執政后試圖奪回安西四鎮,結果卻兩次都被論欽陵掌控下的吐蕃所擊敗。一直到長壽元年(692),武則天派出的大軍才再次收復安西四鎮。
在武則天收復安西四鎮之后,吐蕃內部爆發了贊普(即國王)與論欽陵為首的祿東贊家族的矛盾,導致論欽陵被贊普擊敗后,兵敗自殺,其他祿東贊家族的成員向唐朝投降。
唐朝在與吐蕃戰爭中最強勁的對手消失了,這才讓唐朝一直到安史之亂前,保持了對吐蕃的優勢地位。
在唐玄宗統治前期,雙方也在大小勃律發生過大規模戰斗,但唐朝的優勢很是明顯。在唐玄宗晚年,朝堂大權逐漸由李林甫和楊國忠等人掌控,唐朝和吐蕃的對抗中走向失敗。
天寶七年(748),前一年剛剛在大小勃律擊敗吐蕃的唐朝,因為地方官員的狂妄昏庸,唐朝重要盟友南詔被迫與吐蕃結盟。在與南詔的兩次戰爭中,唐朝陷入以一敵二的局面,最終失敗,損失達到二十萬人。南詔和吐蕃聯軍直逼西南重鎮成都。楊國忠隱瞞軍情,唐玄宗對此竟然一無所知。
安史之亂爆發后,唐朝地動山搖。為鎮壓叛亂,為防備吐蕃而鎮守在河西、隴右與西域等地的精兵被調回中原,唐朝邊防實力迅速下降,幾乎形成真空。吐蕃乘虛而入,奪取唐朝的河隴與西域。唐朝失去了對西部的控制,形勢徹底轉變為守勢。吐蕃經常長驅直入唐朝境內,首都長安也處于吐蕃的威脅之下,甚至一度被吐蕃攻占。

平定安史之亂后,來自吐蕃的威脅日益增大,唐朝又大量抽調內地的軍隊到邊境,以防備吐蕃在秋高馬肥之際的進攻,史稱“防秋兵”。這樣客觀上導致了內地的藩鎮勢力坐大,節度使擁兵自重。
之后的幾十年里,盡管唐朝在與吐蕃的局部作戰中取得勝利,但總體主動權依然在吐蕃手中,唐朝一直采取被動防御以圖反擊的戰略。
一直到晚唐時期,唐朝與吐蕃的實力雖然都已衰弱。但唐朝發現依靠自己的實力無法獨自完全擊敗吐蕃,開始圖謀與周邊的政權聯盟一起對付不斷擴張的吐蕃。最終,唐朝聯合回鶻、南詔、天竺等吐蕃周邊一系列政權,一同圍剿吐蕃。吐蕃四面受敵,戰爭不斷,實力迅速衰弱。
這時候,西域人民在張義潮的領導下,組建了歸義軍,成千上萬希望回歸故國的西域百姓,一路從西域打向內地,最終再次打通了河西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