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又稱衛鞅、公孫鞅,是戰國時期衛國的人物。他從小就閱讀了各家經典,是一位博學多才的人,但他主要研究“法家之術”。商鞅一直夢想著能夠遇到一個識才之人,因此年輕時游歷列國,最后到了魏國。然而,他始終未能得到魏惠王的認可,失望落寞。就在這時,他收到了秦孝公的求賢令,深深感受到了秦孝公對人才的渴求。商鞅決定前往秦國,與秦孝公見面。

嬴駟當太子的時候,曾經被商鞅流放。當時嬴駟心里非常記恨商鞅,但是后來經過多年的流放,他明白了父親和商鞅的良苦用心。嬴駟繼位前期,憑借多年的經驗他知道變法完全可以是秦國強大起來,他是擁護變法的,那么當商鞅要辭職的時候,他爽快的答應了。商鞅辭職后,在秦國也有自己的領土,可以說他的權力僅次于嬴駟之下。但是嬴駟并不是秦孝公,他對商鞅并不是那么信任,于是他開始猜忌商鞅。

六國存在了幾百年,人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國家意識,有自己國家的文化,也有愛過熱情,在短時間統一六國,必定會遭到六國人民的強烈反抗;即便經過秦國幾代國君百年的征伐,六國成了弱國,秦國成了為了強國,始皇帝一統天下,建立的大秦也不過存續了短短的十多年時間就宣告滅亡;可想,即便秦國傾全國之力(肯定不及始皇帝時秦國強大 )提前統一六國,即便統一了,存國時間可能會更短。由此可見,最難統一的是人心、文化等精神方面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改變的。
商鞅變法太激進,它需要一個緩心劑,這個緩心劑可以是放慢變法速度,也可以是減少變法條例,或者有個泄憤的對象,也就是讓商鞅死。當和商鞅沒什么交情,甚至還被商鞅迫害過的新君秦惠文王繼位,選擇讓商鞅做緩心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盤點歷史上三位神童,卻沒一個活到成年
? 上一篇
地隱星楊春的綽號是怎么來的?為何叫“白花蛇”呢?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