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一個多元化的朝代,處于封建王朝的鼎盛階段。唐朝文化不僅影響了日本和東南亞地區,同時還吸收了大量外來文化。所以,在唐朝時期審美趨勢是怎樣的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呈現相關內容,與大家分享。
作為亞洲最強大繁榮的國家,唐朝可以稱得上是萬國來朝,在長安城的街頭,不僅可以看到東方文化的含蓄內斂之美,也可以看到西域文明的豪放外向之景。因而,當時的唐人對于“美”的定義是多元化且開放的,相對于固定死板的審美模式,唐人審美不注重外在形式,而看重精神上的灑脫以及秀美飄逸之感。
有很多人認為唐朝以胖為美,其實這是帶有主觀印象的偏見觀點,事實上,唐人雖然對于體型要求不像之前的朝代那樣要求蜂腰削肩,但也不是將“肥碩”也列入“美”這一行列的。
能夠給人們帶來唐朝以胖為美這種錯覺的,大概是因為文人稱楊玉環為“環肥燕瘦”來形容她的美艷。而在唐朝留存至今的壁畫中,我們也能夠看到,畫像上的女子大多都是豐腴飽滿,雍容華貴,因而人們才覺得唐人認為身材較胖的女子才是一種流行的美。

其實,帶給人們這種刻板印象來源最多的,大概就是李隆基的寵妃楊玉環了,世人大多覺得楊貴妃是大腹便便的肥美妃子,但其實歷史上的楊玉環并不是這樣。按照史書中的描寫,楊玉環雖說稱不上骨質纖纖,但也絕對不是“肥胖”二字形容的。
根據前人的記載,楊玉環更像是脫離了歷朝歷代骨感美的局限,是一位纖秾合度、肌膚細膩白嫩,肥瘦相宜的美女,比較類似當今微胖的定義,肉長在了該長的地方。
這種美相對于前朝對“瘦”的病態追求,是更加符合人體構造的,這不僅在國內盛行,就連國外對“美”的定義,也是偏向于豐腴曼妙的女子軀體。
從文藝復興時期的學院派繪畫以及宗教神話的壁畫之中可以看到,西方畫家對女子乃至圣母形象的描繪,很少有纖瘦細弱的形象出現在紙上,相對于其他國家在繪畫方面偏向固定形式和扁平化的描述,這些女子大多豐滿,有的甚至還有小肚子和贅肉。

但不可否認的是,相對于完美二字來講,畫家對這些神明的描繪拉近了人與神的距離,讓普通女子對自己的身材更加自信,這也是美學對社會生活的一種反作用。
同樣地,在唐朝流傳至今的美人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唐人描繪美人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是豐腴的,唐初的畫家描繪宮女以及貴婦形象的時候,還局限在瘦弱苗條的框架之內,直到中唐時期,畫中女子的形象才有所轉變。
中唐時期最出名的、能夠展現唐代女子風貌的畫作之一的,便是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了,這幅畫大概也最符合今人對唐朝女子以胖為美的印象,畫中的女子們形態各異,但面若銀盤,肩頭圓潤,也沒有纖纖細腰。
然而要注意的是,如果按照藝術作品多會進行夸張渲染的表現手法來講,如果當時唐朝真的以胖碩為美,那么畫中人的形象不會僅僅打到這種地步,并且相對于身材來講,這幅畫注重的是衣帶當風這種飄逸灑脫之感,而不是簡簡單單的身材描繪。

總結:不僅如此,根據歷史記載,李隆基曾命令高力士從貴女中為太子選妃,而最終的人選在史書上被描述為“白皙細長之女”,因而可以得知,相對于身材來講,唐人更加喜歡高挑白皙的女子。
在物質生活并不發達的古代,普通百姓家中的女子大多身材矮小,因而高挑的女子相對于矮個子女孩來講更加顯胖,這大概也是后人認為唐朝以胖為美的誤解來源之一。事實上,唐朝的審美與其說是崇尚個人追求,不如說是整個王朝都向往著熱烈明艷、大氣秾烈。這種追求不僅是唐人文化自信、追求強大和浩瀚壯闊的表現,也是大唐盛世在文化方面的底蘊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