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魏晉南北朝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有朋友提問:“魏晉南北朝”感覺明明晉在前魏在后,為什么要表述成魏在前晉在后,具體如何?
實際上這個問題不常見,只要是個國人,就應該對三國后期曹魏的地位是清楚的。無論是從歷史地位,還是文學史、詩歌史來說,三國曹魏時期的輝煌都是要遠高于晉之后的魏朝,我們?yōu)榱藚^(qū)分這兩個政權,稱后來者為“北魏”,再到后期分裂成為“西魏”、“東魏”,然后又合并成齊,因為在北方,稱“北齊”,齊滅建立了周,歷史上稱為“北周”。
最終成就了楊堅的天下,隋朝結束了南北對峙的狀態(tài),使得東漢末年開始的天下分崩離析的狀態(tài)終于結束。在這整個亂世期間,晉朝曾經(jīng)統(tǒng)一了天下,所以又叫“三分歸晉”。
而我們歷史記載,是跟隨著政權中心移動的。中國人干什么都講究個正統(tǒng),雖然在這亂世中,以下叛上、巧取豪奪是司空見慣,但越是缺乏的東西,這些人越是希望找點東西來證明自己政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那么,魏晉南北朝這一段亂世,到底哪個政權才有資格稱自己為正統(tǒng)的中華文明呢?
首先自然是曹魏。我們知道曹操是漢室丞相,到了曹丕才廢漢立魏。而曹丕的行為甚至還遭到了曹植的質疑,因為當時雖然勢力在大家族手中,但是文人和老百姓心中還是認漢朝皇帝的。曹植就認為咱們曹家世代漢臣,廢漢自立不合適,這兩兄弟的梁子也是到這個時候才真正結下的。
劉備在成都稱帝,也號稱是漢室正統(tǒng)。雖然小說寫得好像天下歸心,但是當時的老百姓可未必這么看,至少中原的老百姓是承認曹魏才是從漢朝皇帝手上接的班。實際上整個北方才稱得上正宗的中原文化,中華文明的正統(tǒng)傳承,自然是在曹魏朝廷。
就算是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做的事情再不地道,也只是上層皇權的轉化,對老百姓來說并沒有多大的的影響,無非就是換了個皇帝。影響最大的還是文人士子階層,為漢守節(jié)吧,被曹魏殺,為曹魏守節(jié)吧,被司馬晉殺,不守節(jié)吧,又被罵作“三姓家奴”。所以這個時期才會出現(xiàn)那么多“瘋子”文人、“酒鬼”文人,你以為他們是神仙做派,其實都是形勢逼人,不得已而為之。

不過在老百姓和文人心中,司馬家的晉朝雖然得之不正,但是朝堂還是東漢——曹魏一脈相傳下來的正統(tǒng)。
然后是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永嘉之亂,晉最開始首都在河南洛陽,后來遷到了南京,歷史上稱之為“衣冠東渡”。北方的、西邊的河南洛陽為中心的文人、士大夫都投奔了在南京稱帝的司馬睿。這些人到了南京之后,和當?shù)氐奈幕撕驮谝惶帲涯铣奈幕|晉的文化發(fā)展起來了。北方則進入了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時期。這其中鮮卑有個拓跋氏,在北方建立了魏朝,即北魏。
少數(shù)民族雖然前期對北方漢人進行了毀滅性打擊(五胡亂華),但是在建立北魏之后,逐漸意識到自己文化方面的不足,特別是衣冠東渡,整個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都遷到了南京。所以北方后來特別注重經(jīng)學,講究儒家學識,這也是后來發(fā)展到隋朝出現(xiàn)王通這類大儒的基礎。

不論天下形勢是如何你攻我守,此消彼長,由于衣冠東渡,文化人和天下百姓都認為皇權正統(tǒng)已經(jīng)遷移到了南京的東晉。
而北魏,即使再強大,也沒有資格在中國朝代史上占據(jù)一個字的類別。后期朝代不斷更替,東晉滅亡,劉裕建立劉宋,他完了之后,就是“南齊”替代。齊又被梁替代,然后是陳。南北朝的南方經(jīng)歷了宋、齊、梁、陳、四代,然后被隋所滅。
而北方經(jīng)歷了西、東魏、北齊、北周、隋,最終一統(tǒng)天下。
那么,當隋朝一統(tǒng)天下了,自然就是天下正朔了,然后就是大中華最引以為傲的盛唐,其實李淵也是胡人,但是誰敢說唐朝不是漢文化?

很明顯,這個文化正統(tǒng)因為天下的統(tǒng)一又沒有了爭議。
但是不管是誰,在討論南北朝紛擾亂變的天下形勢之時,都認為中華正統(tǒng)在南朝更替。華夷之辨,一直就在歷代史官、歷代百姓,包括我們今天人的心中存在。
所以,“魏晉南北朝”,實際上指的是“曹魏、司馬晉、南北朝對峙”這三個階段。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在時間和層次上,就混在“南北朝”這三個字里面了。
這個階段在歷史上混亂紛雜,但是在文化史、詩歌史上非常重要,為盛唐飛歌的到來做好了音律和形式方面的準備,為整個中國詩歌史最燦爛時期打下了最堅硬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