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貨幣制度混亂和鑄幣失控造成的吳楚叛亂等嚴重后果,漢武帝在統治期間進行了六次貨幣制度改革,徹底解決了漢初以來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最終確定了五泰銖的地位。鑒于貨幣制度混亂和鑄幣失控造成的吳楚叛亂等嚴重后果,漢武帝在統治期間進行了六次貨幣制度改革,徹底解決了漢初以來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在介紹了西漢五泰銖之后,下面有趣的歷史小邊告訴你西漢五泰銖的特點!

“五泰銖”一詞修長美觀,風格相對一致。“五”字交筆緩慢彎曲,上下與兩橫筆交接處略向內收集。“泰銖”字“金”頭有三角形和箭頭形,四點方形較短。“朱”字的開頭是方形的,下垂的筆基本上是圓形的,頭尾與“金”字的邊緣是平的,筆畫的厚度是一樣的。
錢型整齊
直徑25-25.5mm,穿直徑約0.97cm,郭厚0.15-0.2cm,寬0.1-0.14cm,比郡國5銖的郭略寬,又深又平,連接錢肉的一面垂直。背有內外郭,個別內郭四角微凸。
重量
重量為3.5-4克,少數超過4克。
鑄工精細
面背平整,內外郭寬窄均勻,規則整齊。
記號
有兩種標志:穿上橫星和下半星。
幣材的顏色
銅含量在70%以上,鉛含量在20%左右,略低于郡國五銖,但配比合理,物理性能好。
鑄造工藝
上林三官五銖錢鑄造工藝先進,多為銅范或制作精細泥范。三官錢形制和“朱”字頭折的特點是由三泰銖錢繼承而來,成為西漢五泰銖錢的基本特征。上林三官五泰銖是西漢五泰銖中比較常見的一種。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其他單位在洛陽溝和洛陽西郊發掘了漢墓群,出土了大量的漢代鑄幣。上林的五官出土在兩個漢墓中。
硬幣業務由三個官員辦公室統一處理,有許多好處:一是使硬幣標準化、規律化;二是提高鑄造技術水平;第三,增加生產;第四,有效防止私人鑄造;第五,易于控制發行。
三官錢初期重量超過5泰銖,制作精美前所未有。而且鑄幣技術采用銅模法,鑄幣重量一致,絕對符合標準。鑄造的錢邊緣拋光整齊,被稱為“赤字錢”。新錢鑄成后,政府用它來收集郡國錢,一個換五個劣錢。元鼎四年(公元前117年),劣錢大部分收回,明確禁止郡國錢永不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