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聯金滅遼”的國策讓宋朝滅亡?這個政策是怎么出臺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看。
“聯金滅遼”這個詞知道歷史的人都知道是烏龍。他們背棄了遼國,支持野蠻的金國。最后,金滅遼后,他們制造了一個“靖康之恥”來摧毀北宋。
每當歷史讀到這里,我都會思考什么樣的人會做這樣的事情。
遼國已經從狼變成了哈士奇,而當時的金是虎狼之國。
這份情報工作有多失敗!
連女真都不滿萬,滿萬無敵的世界都不知道嗎?
不幸的是,歷史是如此尷尬。“聯金滅遼”的海上聯盟,不僅讓宋朝背負了道德譴責,也讓自己走上了絕路。

那么如何出臺這樣一個搞笑政策呢?
沒有遼國人的煽動是分不開的。
這個遼國人叫馬植,是一個時代生活在幽云十六州的居民。他是一個出生在漢族的遼國人。然而,他的家庭不是普通漢族人,而是一個官僚家庭。他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他的官職是光祿卿。
這個官職看起來不小,但還是比當年祖上的榮耀差很多,所以馬植經常抱怨。
抱怨抱怨有一個小想法,也許在他看來,他是一個漢人,雖然官員混合不好,如果出賣遼國,去宋朝會驕傲啊。
因此,在政和元年(1111年),這位馬植借北宋使者童貫出使遼國的機會,將自己付諸實踐,讓他主動與童貫見面,并在一個私人場景中提出了自己構思已久的計劃“聯金滅遼”。
他的理由也很簡單直接:
“女真恨遼人切骨,天佐帝荒淫失道。本朝若遣使自登,萊涉海,結好女真,與之相約攻遼,其國可圖也。”
當時,童貫是權臣。雖然他是宦官,但他總是自命不凡,認為自己是宦官中的戰斗機。他總是想做出貢獻。
于是兩人一碰即合,童貫就把這馬植帶到宋國,遇見了宋徽宗。
看見宋徽宗后,馬植說:
“遼國必亡,陛下念舊民遭受涂炭之苦,回到中國過去的疆域,代天譴責,以治伐亂,王師一出,必壺漿迎接。萬一女人真的成功了,先發制人,后發制人,事情就不行了。”
這段話也很有條理。遼國皇帝昏昏欲睡,人民不談生活。漢人很多,女真人在后面虎視眈眈。如果你不打遼國,遼國也會滅亡。抓住機會。
宋徽宗不是一個政治智慧有多高的人。其實這句話雖然有道理,但還是有一句話沒說,那就是女真人這么厲害。你能保證他打完遼后不打北宋嗎?
但宋徽宗并沒有想那么多,而是召開會議討論“聯金滅遼”問題。
當然,會上也有爭議。
一方面,宋遼百年盟約,如果背信棄義,必有天譴。而且,金狼雄心勃勃,宋朝武力薄弱。如果遼國真的被摧毀,就會有報應。
這是真知灼見也是預言,
但另一方說,必須收復燕云十六州啊,這樣的機會如果不抓住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爭論來爭論去,宋徽宗也猶豫不決,把計劃擱置了!
然而,時間不等人,女真人的步步逼迫即將到來。幾年后,女真首領嚴阿骨逐漸統一女真,開始反遼,建立金國。
原本還是潛力股的女真人突然變成了績優股。
俗話說: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宋徽宗在雪中送炭時沒有幫助金國,而是在錦上添花時提出了主意。
在馬植的再次勸說下,宋徽宗決定“聯金滅遼”。此外,由于這一建議,屬于宋朝的馬植也被宋徽宗命名為趙良思,成為宋朝的官員。
重和元年(1118)徽宗皇帝派武義大夫馬正和平海軍指揮使呼延慶從山東出發,聯系金國。
只是這個使者很搞笑。
渡海到達金國后,一看到金國的巡邏兵就嚇跑了。為了免除責任,他回去說金國人不接受他們,差點被殺。
宋代,一個醫生,一個武將,看到女真人就跑回聯盟。
金國人看到這條烏龍,也覺得好笑,但基于國家利益,他們知道北宋使者來后也派使者到宋朝。

但宋國又一次得了烏龍。
原來負責接待的使者趙有開是宋代天國論的病人,對金國使者非常不屑,說女真只是一個野蠻部落。舉起太多是不好的。
隨便敷衍后,金國使者被送回去,最后顏阿骨打知道后,那是極其憤怒的。
想想也是,你先派使者,半路跑,我派使者過去你不當真,這是什么態度?
不需要你的幫助,給你面子回應,其實是這樣的,愛來不來。
就這樣,被忽視的女真開始冷落宋朝。
然而,金國變得越來越強大,遼國一步步敗退的現狀讓宋徽宗再次糾結。
于是在宣和兩年(1120年),再次派使者趙良嗣(馬植)出使金國,以正式簽訂“聯金滅遼”盟約。
目的估計是怕金國滅遼,最后得不到任何好處,單獨和遼國宣戰又怕。
但即使這么簡單的締結盟約,宋徽宗也沒有做好。
宋徽宗在詔書中說:
“據燕京并管州城,原來是漢地,若許復舊,將自來與契丹銀絲轉交,可以計議,雖然沒有國信,諒不妄言。”
這段話最初的意思是收回長城以南的所有失地,包括燕云地區,但不清楚的地名概念“根據燕京和州城”讓金國人找到把柄。
金國人堅持說,這個“燕京”就是遼朝的燕京轄區,然后拒絕把燕京轄區以外的土地給宋朝。
宋徽宗每天都有詩歌文件,其實在盟約這樣的大事上犯了錯誤。想想就好笑。
最后扯皮來扯皮,金人回答說。
如果你愿意簽字,如果你不愿意,你就不會簽字。最后,宋朝捏著鼻子認出了這份無數錯誤的盟約。
這份合同不清楚,讓無數人擔心,讓無數人反對。
太宰鄭居中說:
“昌源之盟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兵不知刃,農不加役。雖然漢唐的和親政策不如我朝的安邊政策。如今,四方無憂,但他們不得不冒險違約,這可能會引起憤怒和怨恨。而用兵之道,勝負難料。如果你贏了,國庫就會缺乏,人民就會困;如果你輸了,你就不知道有多少傷害。以太宗之神勇敢,收復燕云,兩戰皆敗。今天為什么要輕松開戰!”
面對這一切反對,宋徽宗仍然一心一意地向遼宣戰,幻想著通過一紙盟約實現祖先的愿望。
不幸的是,后續事件的發展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宋軍在遼宣戰中屢敗屢敗,不斷向女真求助,最終雖然短暫收復了燕云地區,但也在女真背后一敗涂地,進而引起靖康之恥。
條約和條約都是實力的體現。有人低聲要求簽署。一開始,動機有問題,他們背負著不承認的罪行。
真傻到家。
至于這個海上之盟的鼓勵者,馬植也沒有好下場,因為叛國被遼國殺害,宋徽宗的結局也很慘,死于流放地五國城。
他們的結局都是由于沒有認識到自己國家的實力和金國的實力造成的。
如果宋朝不背棄盟約而是支援女真,也許不用動刀兵就能御敵于國外,雖然羞恥,但還能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