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3月,臨潼縣晏寨公社西陽生產隊在歷山北麓山前洪積扇臺灣打井。第三天,村民們發現了夯土的痕跡。第五天,他們發現了破碎的陶俑。聽到這個消息的考古學家對陶俑進行了鑒別,認為是秦陵的陪葬文物,同時又進行了試探,挖出了更多的陶俑。7月15日,秦俑考古隊正式入駐施工現場。經發掘,發現鉆井處地下有一個長方形的埋坑,總面積14269平方米。這是著名的秦俑一號坑。1976年上半年,工作人員在一號坑附近發現了二號坑和三號坑。

兵馬俑坑出土了各種姿勢的兵馬俑,其中許多兵馬俑正在操縱弩。例如,著名的立射俑和跪射俑分別代表了弩和弩的狀態。此外,兵馬俑坑出土了大量的弩和箭,就像兵馬俑坑出土的其他武器一樣,這些弩的外部也覆蓋著麻布制成的陶器。因為這些弩是竹制的,所以它們的大多數身體已經腐爛了,只有坑里的痕跡。
早期,考古學家從未在秦俑坑中發現過完整的弩,因此對秦代步兵弩的研究是圍繞著銅弩進行的。

▲銅車馬一號車
弩是銅車馬的附件。秦陵西側出土了兩套銅車馬。每套銅車馬有四輛馬和一輛控制器。1號車上有銅弩模型,放置在銅車模型上的承弓器上。由于銅車馬的整體結構是現實的,所以銅弩也應該模仿當時的實際戰斗弩,銅車馬的馬尺寸約為實際尺寸的一半,所以根據銅弩的尺寸,很容易推斷出秦代弩的尺寸。從外觀上看,銅弩與戰國時期的單弩非常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弩有兩根弦,第二根弦位于弩臂與傳統弓弦的結合處。有人認為弩箭射出后,如果弓臂反彈力過大,會損傷彈性。第二根弦的目的是防止弓臂反彈過多。

▲銅車立即弩
考古學家測量了弩,并根據測量數據推測了弩的實際尺寸,即:弩臂長度為78.4cm,弩臂長140.4cm,弦長132cm,弦直徑0.8cm。

從第三次挖掘時出土的物理尺寸來看,當時的推測數據更接近真實情況。在第三次挖掘兵馬俑坑的過程中,考古學家終于發現了一把相對完整的弩,這使得弩的真實數據終于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這種比較完整的弩出土于一號坑,使用青銅弩機,弩長77cm,弩臂曲線拉直后長145cm,弓弦長120~130cm,弓弦直徑約0.8cm,非編織物表面光滑,因此專家推測可能是由動物筋制成的。

▲第三次發掘出土弩
弩帶有石木,石木是避免弓臂變形的部分,弓臂兩側,本體為長木,支撐在弩臂與弓之間的交界處,長木中間放置一塊短木,支撐弓臂中間,長木有三個孔,用戶用繩子穿過孔將長木和弩臂綁在一起。石木通常安裝在弩上,以避免弩臂變形,并在戰斗中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