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蒲甘王朝末期,泰國大城王朝入侵緬甸南部的孟族王國,迫使孟族從馬都八遷都勃固。
緬甸在東訴王期間多年來一直在用兵泰國大城王朝。泰國曾兩次占領泰國大城王朝首都,分別是1565年和1569年。在接下來的15年里,泰國成為緬甸的附屬國。這一時期是緬甸軍大獲全勝的時期。據估計,緬甸軍隊采用并學會了元朝蒙古人襲擊他們時的舉動:專門射殺泰國人的大象。緬甸雍籍牙王朝時期,緬甸和泰國再次發生戰爭。1767年,緬甸第三次占領泰國首都,導致泰國大成王朝滅亡。
從16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泰緬之間的長期戰爭是兼并土地、掠奪勞動力和獲得中南半島政治經濟優勢。
泰緬戰爭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1548~1592) 1486年,緬甸東訴王朝興起后,泰緬之間開始發生小規模邊境沖突。
1548年底,緬甸王莽瑞體利用泰國王室內斗和國內動蕩的機會帶領軍隊大規模入侵。第二年,它包圍了泰國首都阿瑜陀耶城,因長期攻擊而撤退。
1563年,緬甸王莽應龍再次入侵,次年攻占阿瑜陀耶,將泰國王及其大部分王室成員和居民帶到緬甸,并建立了另一個傀儡王。
1568年,由于泰國試圖擺脫緬甸的控制,莽應龍再次大舉進攻。
1568年11月~1569年 8月,阿玉陀耶城抗擊緬甸軍隊10個月,最終因內部叛變而墜落。莽應龍處死前傀儡王后,立親緬甸的彭世洛太守為傀儡王。
1584年 六月,泰國王子帕那萊(后來的納黎宣)宣布獨立,并率軍進入緬甸。
從1584年到1592年,緬甸軍隊五次大舉入侵泰國,一度包圍阿瑜陀耶城,但都失敗了。
1592年底,泰緬主力在泰國廓沙拉作戰,緬甸軍隊大敗,其統帥緬甸王儲陣亡。
第二階段
(1593~1664) 從1593年到1605年,泰軍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不斷向緬甸發動進攻。
1593年,泰國軍隊占領了緬甸南部的土瓦和丹那沙林。第二年,他們占領了毛淡棉和馬都八等地,吞并了緬甸南部的大片領土。
從1595年到1599年,泰王納黎宣大帝率領兩次大舉入侵,包圍緬甸首都。
1605年,納黎宣再次率軍進入緬甸,不久在陣中病亡,泰軍隨后撤退。
自1613年以來,緬甸軍隊開始反擊,收復了除丹那沙林以外的大部分南部領土和東北撣邦領土。
從1615年到1663年,雙方在緬甸南部和泰國北部激戰,互相攻防。
1664~1665年,泰國利用緬甸忙于應對清緬戰爭和王室內斗的機會,在蒲甘附近與緬甸軍隊進行了大規模進攻,失敗并被驅逐出緬甸。
第三階段
(1665~1759) 在此期間,雙方處于休戰狀態,維持了近百年的和平,部分恢復了睦鄰友好。
第四階段
(1759~1810) 緬甸雍籍牙王朝于1752年興起,不斷向外擴張領土,導致雙方之間的尖銳對立。
1759年,緬王雍籍牙率兵入侵泰國,次年包圍阿瑜陀耶城。旋因緬王突然死亡而退役。
1764年,緬王孟駁進占泰國北部,次年發動全面進攻。
1767年 四月,圍攻一兩個月后,緬甸軍隊攻占阿瑜陀耶城,掠奪大量居民和財產,并將其燒毀。
1767年底,泰國將軍達信率軍反擊,驅逐緬甸軍隊,恢復泰國的獨立。
1768年至1785年,泰緬多次交戰。泰國逐漸恢復了北部清邁和南部馬來半島的領土,而緬甸恢復了土瓦和丹那沙林。
1785年,雙方在泰國南部的北碧(干乍那武里)作戰,緬甸軍隊大敗。隨后,戰爭逐漸演變為局部邊境沖突,其影響和范圍日益縮小。
1824年第一次英緬戰爭(見英緬戰爭)爆發后,緬甸開始成為殖民地,泰緬戰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