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v天堂-亚洲v天堂v手机在线观看-亚洲v在线-亚洲wu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秣陵懷古(山色江聲共寂寥)

作者: 清代    納蘭性德
【秣陵懷古】

山色江聲共寂寥,
十三陵樹晚蕭蕭。
中原事業(yè)如江左,
芳草何須怨六朝。

【mò líng huái gǔ 】 【秣陵懷古】
shān sè jiāng shēng gòng jì liáo ,山色江聲共寂寥,
shí sān líng shù wǎn xiāo xiāo 。十三陵樹晚蕭蕭。
zhōng yuán shì yè rú jiāng zuǒ ,中原事業(yè)如江左,
fāng cǎo hé xū yuàn liù cháo 。芳草何須怨六朝。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zhǔn)確。

秣陵懷古(山色江聲共寂寥)作者: 納蘭性德

簡介 詩詞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yù),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也占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guān)聯(lián)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jīng)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獨(dú)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fēng)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秣陵懷古(山色江聲共寂寥)譯文

山色江聲共寂寥,十三陵樹晚蕭蕭。
山的景色同江水的聲音都已寂寥,十三陵中樹木在晚風(fēng)中蕭蕭作響。

中原事業(yè)如江左,芳草何須怨六朝。
中原的事業(yè)與江左政權(quán)一樣腐朽,芳草何必為六朝的舊事而感傷呢?

1、李安綱楊桂森楊薔云《萬家詩萃》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63頁
2、李安綱楊桂森楊薔云《萬家詩萃》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63頁

秣陵懷古(山色江聲共寂寥)注釋

山色江聲共寂(jì)(liáo),十三陵樹晚蕭蕭。

秣(mò)陵:金陵,即南京。
山色:鐘山的景色。
江聲:長江的水聲。
十三陵:明代十三個皇帝(從明成祖至崇禎帝)陵墓的總稱。
蕭蕭:此處狀風(fēng)聲。

中原事業(yè)如江左,芳草何須怨(yuàn)六朝。

中原事業(yè):指遷都后的明王朝。
江左:建都南京的幾個政權(quán)。
六朝:指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

1、李安綱楊桂森楊薔云《萬家詩萃》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63頁
2、李安綱楊桂森楊薔云《萬家詩萃》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63頁

秣陵懷古(山色江聲共寂寥)賞析

山色江聲共寂寥,十三陵樹晚蕭蕭。
中原事業(yè)如江左,芳草何須怨六朝。

  秣陵懷古,光看題目,似乎還是傳統(tǒng)詩詞中對六朝興亡的感慨吟詠。可納蘭性德不然, 他圍繞明朝開國建都于金陵,后來統(tǒng)治全國,遷都北京,最終仍落得個覆滅的命運(yùn)展開議論。

  詩的前兩句是借景抒情。“山色江聲共寂寥”,秦淮自古繁華地,這里江山險要,有虎踞龍盤之勢。可是如今南京鐘山的美景、長江的水聲都?xì)w于寂靜,呈現(xiàn)一片凄涼的景象。詩人眼前是秣陵,但思緒所及,卻是對千里之外的北京郊外的“十三陵樹晚蕭蕭”的聯(lián)想,晚風(fēng)吹過明皇陵,只有樹葉微微作響,兩者同樣都是一片蕭索的境況。 “中原事業(yè)如江左”,這句將全詩主旨直接揭開:曾經(jīng)統(tǒng)治全國的明朝政權(quán),即所謂的“中原事業(yè)”,與歷史上偏安于長江下游以東的六朝、也包括南明小朝廷這些所謂的“江左”政權(quán)沒有什么區(qū)別。它們都是那樣腐朽黑暗,荒淫逸樂,民不聊生,都是一再地重蹈歷史的覆轍。一個“如”字,將看似對立的“中原”與“江左”等同了起來。這就順理成章地得出結(jié)論:“芳草何須怨六朝”。以“芳草”來詠嘆六朝衰亡的詩詞從來就有很多,如韋莊《臺城》:“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王安石《桂枝香》“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等皆是。納蘭性德感嘆人們何必總以芳草來感傷六朝的消亡,后來的朝代更替不也都是如此。可見,在他眼里,清朝取代明朝是順應(yīng)歷史發(fā)展的。

  整首詩的描寫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跨度很大,縱橫萬里,上下千年,虛實相映,寫景和議論相結(jié)合,寓興亡于山色夕陽、江濤草樹之中,以更廣闊的歷史視野來看待世事的滄桑變化,突破了前人金陵懷古之作的舊框架。

1、蔡義江《絕句三百首》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2013年4月:第294頁—第295頁

相關(guān)推薦

  • 納蘭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