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說白了得有便宜占,沒便宜占的事誰愿意干。為了一個寸草不生的小島,寧可華夏遍地墳,這就是神經病。只有當打仗對國家有利,對民族存亡有作用時才能進行。因為南方富庶,北方貧瘠,所以北方民族南下收獲非常大,而中原民族北上收獲就很少。
君上一聲令下,跨著刀背著弓騎著馬,喝著酸奶嚼著牛肉干就來了,越過了長城之后,銀子,綢子,女子全都有,哪樣都是草原缺乏的,所以他們打仗的目的性和獲勝的欲望都要比中原強。
而且在行圍打獵的過程中兵法無師自通。他們連文字都沒有怎么就會打仗呢?因為多年圍獵的經驗,平時都是對付狼熊虎豹,那玩意都弄得死,還怵中原的農民嗎。
元遼夏金清的皇帝都愛打獵,打獵就是一種軍事演習,北方的氣候,環境,地形養成了他們驍勇善戰的性格。而中原天子自幼生長于深宮之內,婦人之手,不習兵戈,在這樣的情況下跟北方民族作戰就難免要吃虧。所以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的統一戰爭都是從北一路向南,北伐幾乎沒有成功的,宋朝,明朝,太平天國包括后來的北伐軍都沒有成功。
中原王朝北伐失敗的重要原因主要有三個。
后勤所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皇帝不差餓兵。過了長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沒有城市沒有路,怎么去打擊敵人的有生力量,即便是占領了這塊地,之后怎么辦?士兵吃的糧食都要從中原內地運過來,建個城市一磚一瓦都要運過來,草原上連石頭都很少,所以代價太大。

氣候問題。北方寒冷,中原王朝北伐越往北越冷。太平天國派了兩萬多兩廣士兵北伐,走到河南下雪了,這些兵沒見過這個,不像今天電視里天氣預報北方大雪,從電視里也能看到雪,那會也沒電視,所以都沒見過。他們哪知道北伐得帶上羽絨服暖手寶,就算知道也沒有這些御寒的裝備,所以氣候因素就很難克服。

騎兵太強。古代戰爭騎兵對步兵是占有絕對優勢的,蒙古騎兵當年西征,在俄羅斯草原上一天的行進速度達到80公里,這個速度和二戰時期德國進攻蘇聯的裝甲部隊是一樣的,每個騎士最多的時候能帶十匹馬,一般也得三四匹,打仗有戰馬,行軍有走馬,后勤有馱馬。馬死了咋辦?那個時候草原的生態環境非常好,野馬成群,拿套馬桿套過來,訓練訓練,裝上鞍子就能用。清朝入關的時候,八旗勁旅都是騎兵,馬上騎射功夫都是一等一的,這個真比不了。

所以幾種因素一作用,在中國歷史上,漢族很少主動挑起戰爭,因為北方沒有什么值得侵略的,即便是北伐也敗多勝少。而北方游牧民族覬覦中原的物產豐富,多次發動戰爭并且所向披靡,賺的盆滿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