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李自成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他的形象也十分復雜。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20多萬軍隊攻入了北京,然而隨后吳三桂卻投降清朝,導致李自成要面對清軍的進攻。盡管李自成手握50多萬大軍,卻只支撐得了短短一年的時間。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李自成在1645年去世呢?實際上,他的死亡是一個意外,如果沒有這個意外,那么歷史或許會更加有趣。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20多萬精銳部隊北上,最終進入了京師,崇禎皇帝自殺。在此之后,由于追贓過度的問題,徹底激怒了正準備投降的吳三桂。吳三桂隨后占據山海關,準備與李自成對抗。其實就憑吳三桂的4萬多軍隊,根本不是李自成的對手,吳三桂選擇了向清朝求援。在那場著名的山海關大戰中,李自成的軍隊處于優勢地位,吳三桂的軍隊即將崩潰。就在這個時候,多爾袞命令滿洲八旗出戰。李自成完全是措手不及,自己的軍隊損失慘重。

山海關一戰,李自成的精銳部隊消耗嚴重。李自成認為依靠剩余的兵力根本守不住京師,所以選擇撤回陜西地區。請注意,當時山西和河北也是李自成的勢力范圍。不過,李自成感覺自己才控制這些地區幾個月,對這些地區的統治不穩定。因此根本沒有留下多少部隊,清朝占領京師之后,輕輕松松的拿下了河北、山西等地。清朝視李自成為自己的心腹大患,對于剛剛組建的南明政權則是一再忽悠。認真的說,當時的南明政權干了很多傻到家的事情。

放棄了山西、河北之后,李自成主要的地盤就是河南、陜西、甘肅,以及湖北的北部地區。清朝根本沒有給李自成任何喘息的機會,在河南、陜西地區的三次大戰,李自成都是大敗虧輸。其實這也怪不得李自成,自己的精銳在山海關差不多賠干凈了,現在的都是二線部隊。清軍不斷的進攻,李自成在陜西地區根本無法立足。此時他有一個選擇,要么向西撤入甘肅境內,要么向南進入湖北地區。由于甘肅地區根本無法供養太多的部隊,李自成選擇了南下。

李自成的計劃是撤到襄陽一帶,然后在湖北地區建立政權。部隊抵達咸寧地區之后,李自成不知道哪根筋不對,非要親自去勘察地形。結果,在勘察地形的路上遇到了小股明朝軍隊。李自成就這么意外的死了,這確實是一個意外,當時他還有10多萬軍隊。李自成意外去世之后,他手下的各派起義軍,自然是群龍無首。就這樣,剩余的那些起義軍開始各尋出路。起初,南明完全有招撫這些起義軍的機會。

可是南明方面認為這些都是害死先帝的流賊,絕對不能招撫。所以被清朝搶了先,結果大部分起義軍都投靠了清朝。等南明方面反應過來的時候,僅僅招撫了很少的一部分,這就是后來的貞字營。所以說,李自成的死是一個很大的意外,如果李自成沒有意外被殺,或許歷史是另一個樣子。關于南明方面的問題很多,例如史可法大人。不得不說,史可法是大明朝的忠臣,但確實一個水平很低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