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于白起的文章。希望大家會喜歡它。
一代戰神白起,憑借長平之戰一舉奠定了他歷史地位,坑殺趙國40萬的降卒,也為他招來了后世的詬病,那么面對如此多的降卒,白起這么做是為了震懾與秦國為敵的其他國家,故意這么做的,還是說他殺降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其實古時面對降卒,殺降肯定不是最好的辦法,但是放在白起長平之戰,殺降卻是最好的辦法,是不是感覺有點矛盾?怎么說殺降不是最好的辦法,放在白起這邊就變成了最好的解決辦法了?下面就來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古時戰爭,一國的軍事實力除了軍事器械是否精良,很大程度上是在于軍隊的青壯人員數量,長平之戰秦趙兩國人員的投入數量,無疑是巨大的,是什么原因導致兩國幾乎傾注舉國力量為之一戰?這就不得不說,彼時秦國經過幾代君王的改革,已經國力漸漸強大起來,而趙國在趙武靈王的改革后,其國力也遠遠高于其他國家,本來秦趙也相安無事,可是一個地方的易主導致了后續的長平之戰,這個地方就是彼時韓國的上黨,原來秦國攻打韓國,韓國自知不敵秦國,那就割地求和吧,于是上黨就準備奉獻給秦國,可是上黨當時的最高長官不知道處于何種目的,將上黨之地送給來了趙國。

上黨是韓國割讓的城池,怎么能被易主給趙國?趙國覺得是人家送的,自然也就是自己的東西,秦國要是想要那就憑本事來拿?頗有兩強選手爭奪第一的味道,要是要不回來了,那就打吧,白起受命前去征戰,可是遇到的是趙國的廉頗,人家不跟你正面交鋒,每天就是修修工事,打算也個持久戰,準備拖垮白起的秦軍,在一番僵持之后,秦國還是用了反間計,趙國換帥,換上了“紙上談兵”的趙括,結果被白起所滅,主帥被殺,趙國的士兵該何去何從?降了吧,一番心理戰后,參加長平之戰的趙軍最后選擇放棄抵抗,面對如此戰績,白起發愁了,降卒40萬,該怎么辦?

在請示秦王和丞相范睢未果的情況下,白起最后還是選擇了第三種方式,殺!那么另外兩種方式都不可行?第一種方式:放!這種方式看上去比較人道,可是問題來了,你能確保這些放回的降卒,會對秦國的對法心懷感激,至此不再與秦國為敵?恐怕恰恰相反,一旦放回這些降卒,就是給了趙國再次組織與秦國對抗的機會,秦國為此戰已經投入了如此巨大的人力與物力,其國力已經處于疲軟狀態,如果趙國再來一次反撲,很難說秦國會有能力再與之抗衡,那么危險的就是秦國,而不是趙國了。
第二種方式,編!這里的編不是編故事的編,而是收編的編,就是將這些降卒納入秦軍的軍隊,這種方式也被白起否決了,先不說這些降卒的忠誠度沒法保證,就單單這些降卒的數量,就是秦軍承擔不起的,自己軍隊的軍糧已經是很大問題,再增加40萬張嘴,這數字白起也許一天能承擔,那么時間久了該怎么辦?沒有軍糧,不要說降卒了,就是自己的軍隊都很難保證不會出現嘩變,況且這些降卒還有很多的傷員,萬一有個什么傳染疾病什么的,這無疑又是在增加自己的風險,既然看上去可行的方案都不可行,那就只有第三方案了,殺降!
自古對于降卒而言,殺降都被視為是不祥的做法,白起在一番權衡后,選擇了對秦國最為有利,但是對于降卒而言卻最為殘暴的方式,坑殺!不過白起也并不是冷血到底的“人屠”,最后還是讓年紀小的240人歸趙,戰爭是殘酷的,雖然白起不愿意,但是他還是這么做了,不是因為他想故意為之,而是彼時的實際情況,只能留給他這么一條路,應該說殺降是白起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