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有一個外號“孫十萬”,讓他感到非常恥辱。這個外號來源于逍遙津之戰,那場大戰成就了張遼的威名,卻成為了孫權的恥辱。在這場大戰中,張遼以800名精銳大破統兵10萬的孫權。因此,張遼得到了“張八百”的外號,而孫權卻被稱為“孫十萬”。此外,這場大戰也說明了孫權的軍事指揮能力真的很差。

說到孫權的軍事能力,和曹操不能比,比劉備也差很多,他的哥哥孫策倒是把他看得很準,臨終前就說“若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一句話就是說”打仗你不行,內政和外交我不如你“,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我們看看東吳在孫策之后的幾次戰役來分析看看孫權的軍事能力到底如何。
赤壁之戰。這是孫權接掌江東后的第一次生死攸關的大戰,一方面他剛掌權軍中事務沒那么熟悉,另外一方面孫策也說過”外事不決,可問周瑜“,所以孫權把一切指揮權都交給了周瑜,自己只負責后勤沒有干涉軍務。在周瑜和江東眾將的努力下,東吳打了個大勝仗,把曹操趕回了北方。這場大戰有孫權的功勞,但是軍事指揮上的功勞和他沒什么關系。
合肥之戰。這是赤壁之戰后孫權親自指揮的一場大戰,東吳這方有孫權,魯肅,程普,太史慈,陸遜,董襲等人,周瑜因為攻打南郡受了箭傷沒來,甘寧和凌統駐守地方也沒來。那時周瑜還在,魯肅還不是大都督,所以戰役的實際指揮者是孫權本人;曹操一方是駐守合肥的三員大將張遼,李典和樂進。因為孫權的輕敵被張遼三人一陣沖殺,東吳大敗隨后在攻城的時候江東頭號大將太史慈也死于張遼軍的亂箭之下。孫權長史張纮事后就批評他“主公持盛壯之氣,輕視大敵,三軍之眾,莫不寒心……上場殺敵,是偏將之責,非主公所宜也。主公應保全自身,發放號令,懷王霸之計。”孫權態度很好““是孤之過錯,從今當改之。”(當然他后面也沒改)

逍遙津之戰。這時周瑜已經死了,接任大都督的是魯肅,不過魯肅忙于和劉備談判荊州的事情也沒來,不僅魯肅沒來,副都督程普沒來,老將韓當和黃蓋也沒來,其他甘寧,凌統,潘璋,呂蒙,陳武等都來了,曹操一方還是張遼,李典和樂進(因為曹操在漢中趕不過來,孫權也是趁這機會準備拿下合肥的)。我們知道東吳的大將當初投奔孫策和孫權時都是帶了自己的部曲來的,一定程度上說這些部曲是自己的私兵,如果沒有一個軍事才能出眾能震住他們的人居中調解,在戰場上就會各自為戰,在敵人的沖殺下很容易就是一盤散沙,赤壁之戰那是因為有周瑜在,這一次,大都督魯肅沒來,副都督程普也沒來,所以指揮戰斗的還是孫權本人。
結果這一次,孫權輕敵老毛病又犯了,覺得自己10萬大軍對張遼七千守軍那是穩打穩的,所以可能大軍駐扎下來防護舉措都沒認真安排,也想不到張遼居然會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率軍襲營,所以張遼800人一沖殺進來都沒遇到什么阻擋就殺到了孫權的中軍,慌亂之下孫權逃到了土山上還居然被800人圍住了,這還不算,最后張遼還在孫權的眼皮底下率眾突圍而去。后來撤軍的時候孫權不知道又犯了什么毛病,大軍都已經過河了,他還在后面遠離大軍,張遼看到機會來了就沖出城來準備活捉孫權,要不是凌統等人拼死抵抗孫權真有可能就交代在逍遙津了。
夷陵之戰。這次孫權終于學乖了,軍事上全部交給了大都督陸遜,結果陸遜指揮得當,一把大火火燒連營,把劉備的家底燒了個精光,損兵折將無數,劉備自己也逃回了白帝城。
總的來看,四次大戰,兩次孫權沒干涉指揮的取得了大勝,兩次孫權親自指揮的都是大敗,從中可以看出,孫權的軍事能力確實是不行,比他哥哥孫策差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