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背刺是三國歷史上一種非常成功的戰術,尤其是在實現自己勢力戰略目標方面更是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劉備曾克服益州天險,但要攻克也不容易。然而,益州百姓富裕,而劉璋又困弱無力,這導致了被動防御。法正和張松叛變,使得強攻的阻力減少了。斬將并兵,也減少了損失,同時還擴大了自身的實力。
就外交層面而言,曹操在北方仍然勢力猶存,而孫權則有吞并劉備的想法。由于兩方的實力不同,因此地位上并不對等。而且荊州一郡并非能夠單獨擁有,孫權也一直秉持著虎視眈眈的態度。而對于交州而言,這對于孫權來說是囊中之物,然而與益州富饒程度相比,卻遠遠不同。如果劉備想要實現自己的天下計劃,益州則是必爭之地。

其次孫權,劉備拒還三郡,甚至親自帶兵下公安已經撕破了面具,背刺劉璋已經讓政治信用破產,孫權不放心把自己的命脈交給劉備,荊州是東吳政權必爭之地。曹魏孫吳關系相對緩和,曹操給出了自己的誠意,撤軍等等。
而劉備方呢,關羽被徐晃所敗,荊州后方抽調了很多守軍,若關羽回師,憑著堅固城防,便再不可取,這是最好的戰機,千載難逢。
戰術上,雙方還挺一致,劉備厚樹恩德,以收眾心,孫權輻射影響荊州,幾乎不戰而屈人之兵。劉備斬將吞并白水軍,孫權搞得關羽軍心渙散,叛逃,可以為己所用,而且吞并了于禁七軍,拆開編制拉回去種田也是好的勞動力啊。
論突然性,劉備借同宗同族幫助劉璋之名動兵,還從劉璋那收到了不少好處。呂蒙白衣渡江,隱蔽性也極強,烽火臺幾乎無用。雙方判斷精準,劉璋不武,沒有堅壁清野,誓死抵抗,糜芳傅士仁沒有拼死抵抗,給關羽回師時間。 最后,劉備得到了益州,獲得了安身立命資本,可以雄圖天下。孫權得到了三郡,攻守能力都有很大提升,還能擴軍。 為了防止有人說孫權給了曹操喘息機會,其實孫權等關羽敗了動得手,他就是來摘桃子的,雖然后面被曹魏奪了,但也實現呂蒙小目標。曹操死誰也想不到,孫權反應也很迅速,直接找劉備求和去了,說的也很明白,荊州和天下誰輕誰重呢?

曹操身死,曹丕繼位這段時間,天下大變這段時間,劉備也有責任,帶兵伐吳耗時日久,而且敗得太慘,諸葛亮又花了好久治蜀,如果倆家荊州之后重修盟好,共同伐魏,憑借動蕩時局,馬超影響力,以及軍力北伐成功戰果可能會很大。孫權也可以倆路出兵,不用死磕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