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涵蓋了許多杰出人物,直到現在,諸葛亮仍代表著“忠智之士”。在原著中,荀彧在曹操與劉備交戰前勸告道“諸葛亮為軍師,不可輕敵。”僅憑個人力量就能讓敵軍陷入恐慌,說明諸葛亮在軍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徐庶也評價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計,當世之奇才,不可小覷。”羅貫中先用他人評價側面烘托諸葛亮“多智近妖”,再用“火燒博望坡”“舌戰群儒”“智激孫權周瑜”“巧借荊州”“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等一系列事件正面描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從古至今,提起諸葛亮,李白說“魚水三顧合,風云四海生”,杜甫贊“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但是這樣一個神仙般的人物,竟沒有守住先帝的基業,完成先帝的囑托。我們看《出師表》,談笑間就能使檣櫓灰飛煙滅的諸葛亮,食不下咽,夜不能眠,一心一意研究天下時局,北伐勝利應當是手到擒來,漢室興復也應當計日而待了,但是結局卻是智者鎩羽而歸,這也成了千古的遺憾。北伐失敗是劉氏覆滅的直接根源,而北伐失敗的導火索,是諸葛亮的用人不當。

在街亭一戰前,諸葛亮知道街亭對全局的重要性,倘若有所失誤,全盤皆輸,而且也明白敵軍陣營中司馬懿,張郃都是魏一等一的良將,清楚馬稷可能無法與其匹敵,但是還是決定冒險行事。而馬稷,雖然膽識過人,也英勇好戰,在七擒孟獲,攻打南蠻時有所貢獻,但是馬稷性格上有致命缺陷,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不懂得聽從指揮,更不會察納雅言,所以諸葛亮給他的定位應當是勇士而不是統領。正是諸葛亮識人不清用人不當才使蜀軍由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御,失去先機節節敗退,最終湮滅。
在斬馬驥后諸葛亮悲痛不已,蔣琬詢問緣由,諸葛亮說“我想起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我:‘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如今一語成箴。我后悔不已,想起先帝之言,因而痛哭”。大小將士聽完諸葛亮的解釋之后的反應是“無不流涕”。為何如此悲切,原因有二,一是街亭之誤直接導致戰局變化,國家前途渺茫,二是先帝劉備之言早有預料,這次失敗大可避免,與勝利失之交臂才更為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