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真正了解忽必烈的故事?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全新的解讀。
元朝的開國皇帝忽必烈,是蒙古帝國的最后一位大汗。蒙古民族作為馬背上的民族,自然是十分擅長攻伐戰爭的,忽必烈也不例外,絲毫不比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遜色。

在忽必烈統治時期,元朝疆土面積一度擴張,領土最廣闊的時候,北到西伯利亞地區,西到敘利亞,南到南海,東到朝鮮,都是元朝的天下,可以說當時整個歐亞大陸都領略了蒙古鐵蹄的威力,以至于面積最大的時候有近三千萬平方公里,就是這樣的一支無敵鐵騎,竟然會在攻打日本的時候碰壁。
忽必烈繼承大位以來,一直野心勃勃,總想著將全世界征服,于是大舉派兵,征討四方。
在對付大宋的同時,忽必烈輕松將當時比較弱小的高麗也攻了下來。高麗稱臣后,苦于受日本的海盜騷擾,于是向忽必烈請求幫助。忽必烈聽說日本之后,并沒有放在眼里,一個海上的小國家能有多厲害,雖然現在集中兵力在攻打大宋,但是滅個日本有我蒙古一萬鐵騎足以。于是忽必烈派遣了一萬五千的士兵和九百艘船,正式遠征日本。

擅長攻伐的蒙古軍隊,一開始勢如破竹,很快便占領了對馬和壹岐兩座島嶼,相比之下日軍節節敗退,眼看就要守不住的時候。元軍卻遭遇了暴風雨的侵襲,戰船在狂風中不斷碰撞,因此導致沉船達到200余艘,不諳水性的蒙古士兵更是死傷一萬多人。
戰無不勝的元軍這一次敗在了天災面前,不得不退回大陸,日本僥幸逃過一劫。但是忽必烈并不死心,認為這一次是天氣原因,并不是元兵的戰力不行,于是開啟了第二次的東征日本,但是卻和第一次的結局一模一樣,也正式宣告東征失敗,最后也沒有把日本打下來。
元軍的這兩次東征日本,看似是因為日本占盡天時地利,而導致作戰失敗的。
實則不然,通過對于元軍使用的戰艦進行研究發現,蒙古人的戰船做工十分粗糙,包括很多的零部件都是翻新使用的。

戰船不僅沒有做到應有的加固,反而很多地方都是敷衍了事,這樣的質量在風平浪靜的時候尚且可用,一旦遭遇臺風的侵襲,船只之間相互碰撞,在風浪中的劣質就顯現出來了,都不用敵軍的攻擊,自己的船只碰撞之間就已經導致戰事一敗涂地。
但是在當時社會環境下,普遍會認為這是上天的旨意,上天在保護日本不被征伐。所以直到最后,估計忽必烈也不知道,他征東的雄心壯志其實是被劣質戰船所打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