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三國后期的主要爭斗圍繞著司馬懿和諸葛亮展開。蜀魏之爭可以說是這兩位戰略家在學識、軍事和兵法上的較量,他們兩人可以稱得上是智謀過人,每一步棋都頗為高明。這讓人不禁想到了戰國時期的孫臏和龐涓,以及秦末時期的劉邦和項羽。這幾對對手都難分伯仲,值得讀者深入了解。

不過現實是殘酷的,兩人之間的博弈只能擁有一個勝利者,龐涓因陷害孫臏最終慘死于孫臏的箭雨之下,項羽因自己的狂妄自大最終烏江自刎,諸葛亮也因常年的積勞成疾最終病逝五丈原。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司馬懿是在諸葛亮死了之后的17年才死的,為什么生前作為老對頭的司馬懿沒有選擇在這17年之間繼續討伐蜀國呢?司馬昭心知肚明。其實主要是由兩點原因。
首先,曹氏一直是暗地防著司馬懿的,不給他任何的實權。司馬懿從曹家的先祖曹操開始做事,但是曹操何許人也?他的慧眼很早就看出了司馬懿心懷大志,所以臨終之前特地囑托曹丕要盯防司馬懿。后來曹丕的兒子曹叡上位,也是尊奉著先祖的遺訓,只有戰事危機的時候才會重用司馬懿,在太平期間就會用各種理由去罷免司馬懿。也真是基于這種原因,如果司馬懿親自率軍去把蜀國給滅了,那么也就是相當于主動的放棄了掌握魏國軍政的權力,這種傻事對于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他是斷然不會去做的。
其次,在諸葛亮死了之后,蜀軍大將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他的才能和智謀雖然是不能與諸葛亮比肩,但是畢竟是諸葛亮親選的繼承人,他對魏國發動了比諸葛亮次數更多而且更加兇很的幾次北伐戰爭,同時姜維還聯合了吳國,吳國在東線也發動了對魏的北伐,東西兩線的受敵加上蜀漢的數次北伐讓魏國失去了西北部分的土地,司馬懿無暇顧及主動滅蜀的事宜。

正是因為蜀吳兩國頻繁的和魏國發生戰爭,司馬懿才能在魏國的軍政中積攢人脈,以致到后來他發動高平陵兵變的時候沒有產生任何意外。所以說姜還是老的辣,尤其是是司馬懿這種,最終天下盡歸司馬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