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后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她作為漢文帝劉恒的皇后,繼位后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執(zhí)政之道。呂后執(zhí)政時期,一方面通過篡權專政穩(wěn)定了國家政權,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些不利于國家長遠發(fā)展的問題。對于呂后的執(zhí)政之道,人們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其繼承文帝之遺志,穩(wěn)定國家權力,有人則批評她專權過度,影響了國家政治的良性發(fā)展。呂后的功過得失,歷史留給我們一個深思。
她是漢朝開國皇帝的妻子,她敬父母、養(yǎng)兒女、善良賢惠;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主,她誅功臣、殺皇子,手段殘忍毒辣,雙手沾滿血腥。她站在權利的巔峰,掌控權利十五年,她一生功過得失,究竟如何評價?

呂雉
呂雉,這個名字在歷史上并不光鮮,后世之人提起她,也是褒少貶多。什么陰狠毒辣、跋扈專權、薄情寡義。但從歷史角度上來看,她并沒有大家所想的那么壞,那么的十惡不赦。她替劉邦背了很多黑鍋,也對漢室皇位的鞏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她卻將所有的罵名獨自承擔。
呂后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多面人物,她有很多污點,比如誅功臣、殺皇子、虐殺戚姬,“人彘事件”也成為她一生中最大的敗筆。咱們先注意一點:在呂后和惠帝執(zhí)政的十五年里,整個社會是穩(wěn)定的;斗爭的范圍主要是在中央權力集團,并沒有擴大到民間,整個社會是穩(wěn)定的。
呂雉
在呂后掌權的十五年時間里,對功臣大開殺戒,對劉氏皇族大開殺戒,為了自己的私欲,大封呂氏外戚為王。為什么宮廷斗爭如此激烈,而整個社會卻相對穩(wěn)定呢?這就要歸功于呂后做的好事了。
1、廢除嚴刑峻法
秦朝的滅亡,對漢統治者的警示很大,那么強大的秦王朝,就靠陳勝、吳廣領著幾百個士卒振臂一呼,天下人一響應,三年就亡了。所以從劉邦建國到呂后執(zhí)政,他們都思考一個問題:秦為什么亡,后來人們達成了一個共識,秦朝滅亡的原因倆個:君主殘暴、律法苛刻。大家都知道秦朝的嚴刑峻法有腰斬、車裂、滅三族,其中最重的就是滅三族,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和父親有血緣關系的,和母親有血緣關系的,和妻子有血緣關系的。滅族之罪,一次就牽連上百上千人,這上百上千人都要因為一人犯罪而死。這是毫無道理的,誰犯了罪就懲罰誰,為什么要牽扯那些無辜之人呢?呂后廢除了滅三族的罪名,緩和了統治階級與百姓的矛盾。
呂雉
2、繼續(xù)推行無為而治政策
劉邦臨終前,呂后問劉邦朝政如何安排,劉邦說蕭何可任丞相,呂后又問蕭何死后呢,劉邦說蕭何死后,曹參可繼任,呂后又問曹參死后呢,劉邦說王陵、陳平可任,周勃忠誠老實,且少言寡語,可任太尉。劉邦死后,呂后掌控了朝政,但她是遵守劉邦臨終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遺囑的,相繼重用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開國功臣。有一次,匈奴冒頓單于給呂后遞了一道國書,其實就是“求愛信“信中內容大致是這樣的:“漢朝太后,你死了丈夫,正好我也剛死了閼氏,你沒了丈夫,我沒了妻子,咱倆都是命苦的人啊,不如咱們倆在一塊,這樣誰也不孤單了,也能維持漢朝匈奴之間的友好相處。”這是什么?這是向漢朝的挑釁,是對漢朝國母的羞辱。呂后大怒,召集群臣商討,群臣都主張打,只有中郎將季布反對,呂后知道昔日劉邦率三十萬大軍親征匈奴,被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靠賄賂單于的閼氏才得以逃脫。此后,漢朝不得不以將宗室公主遠嫁匈奴來換取邊境短暫的和平。呂后是個政治家,她知道此時漢朝剛立,百廢待興,百姓還是在貧苦中掙扎,一旦開戰(zhàn),國家就又會回到秦朝末年的戰(zhàn)亂之中。在左右衡量之下。只好屈辱的給冒頓單于回了信:"自己年老色衰,牙齒也掉了,行走也不方便,讓我服侍大單于,只怕是玷污大單于。“然后贈給匈奴美酒器玉,婉言謝絕。
呂雉
在呂后掌權的十五年時間里,實行的這些舉政措施,對社會的發(fā)展和漢朝的統治有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雖然她有很多令人發(fā)指的殘忍行為,但這只是對權利中心的人,對整個國家來說,是有貢獻的。那為什么人們只記得她在戚姬身上做的人彘事件,只記得她大肆屠殺功臣及劉氏皇族呢?歷史就是這么奇怪,她做的好事老百姓沒有記住,做的壞事老百姓記得可清楚了。一說呂后,第一個想起的就是人彘。其實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有倆種:歷史評價和民間評價。歷史評價對一個人的功過是非都要說到,不能只說她太壞了,壞透了,還要看她給國家,給百姓的貢獻;但民間評價看重的是人格和人性,而呂后做的那些滅絕人性的事使她在民間的形象非常惡劣,民間談到呂后的時候,大家都會說這個人沒人性,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