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良制造是大上制造的好人。是秦孝公時期至秦滅六國前秦國的最高爵位,掌握軍政權力。在此期間,秦國實行17級爵位制度,大良制度是最高爵位。它在秦惠文王之前就成了爵位。秦滅六國后,實行20級爵位制度,大良制度在20級軍功爵位制度中排名第16位。下面有趣的歷史小編將為您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我們看看!

定義
秦始皇建立了20級軍功爵制:一級為公士,二級為上建,三級為發(fā)夾,四級為不更,五級為醫(yī)生,六級為官,七級為公務,八級為公務員,九級為公務員,十級為左舒長,十一級為右舒長,十二級為左舒長,十三級為中更,十四級為右更,十五級為少上建,十六級為大良,十七級為二十級是徹侯。大良造位列第十六級。大良造位列第十六級。二十級爵制出現(xiàn)較晚,十七級軍功爵才是初步設定。
此外,《史記》根據(jù)漢代承載的20級秦軍功爵制度,推動商鞅“為列侯(徹侯),號商君”,與商鞅時期的實際情況不符。因為商鞅設計的軍功爵1.0版只有17個層次,沒有徹侯、關內(nèi)侯、司車長。軍功爵1.0分為兩個序列。
第一個序列是給軍校、徒弟、操、出公等勤雜人員的頭銜,由“小夫”和一級公士兩個頭銜組成;第二個序列是給戰(zhàn)士的頭銜,包括二級建造、三級發(fā)夾卷曲、四級不更、五級醫(yī)生、六級官員、七級公務員、八級公務員、九級五級醫(yī)生、十級客卿(滅六國后改名左舒長)、十一正卿(滅六國后改名右舒長)、十二級大舒長,十三級左更,十四級中更,十五級右更,十六級大更,十七級大良造(大上造)。
兩個序列共有17級爵位,其中二級到四級不是“中風”,五級醫(yī)生及以上屬于軍官。秦始皇統(tǒng)一世界后,將原小夫、客卿、正卿等爵位剔除,將關內(nèi)侯、徹侯等納入軍功爵系統(tǒng),正式形成20級軍功爵2.0版。
得名
大良造和少上造都是以“主上造”命名的。
沿用朝代
秦惠文王設立相國一職,掌握軍政大權后,一般由獲得大良造爵位的英雄擔任相國一職,相國一職沿用至漢代。秦國的一些軍功人士或著名大臣被授予大良造,如商鞅、王游、公孫衍、白起等。
歷史人物
商鞅
戰(zhàn)國中期政治家。出身衛(wèi)國貴族,名公孫鞅,又名衛(wèi)鞅。公元前341年,秦孝公封衛(wèi)鞅于商(今陜西商州市)15邑,又稱商鞅。聽說秦孝公下令招賢,商鞅來到秦國。通過秦孝公親信景監(jiān)的介紹,他與秦孝公進行了三次采訪。前兩次講帝王之道,孝公不感興趣,聽了就睡著了。第三次講“霸道”,富國強兵,孝公聽得很開心。從此受到秦孝公的賞識和重用。
公孫衍
魏國人是戰(zhàn)國時期縱橫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他人像鬼一樣用兵,像電一樣戰(zhàn)斗,像火一樣奔襲。被稱為“犀首”。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率領秦軍攻打魏雕陰,打敗魏軍4.5萬人,俘虜魏國主將龍賈,公孫衍因功封為大良造。公元前332年,魏割讓陰晉為秦求和,龍賈被釋放回魏。公元前331年,秦軍再次攻打魏國河西,再次俘虜龍賈,斬首8萬人,奪取河西之地,開辟了秦國通往中原的門戶,為秦國通往中原奠定了基礎。
白起
戰(zhàn)國時期,秦國著名將軍。也叫公孫起。(今陜西眉縣東)人。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因與秦相魏冉相善,被魏冉推薦為左舒長。第二年,白起為左更爵位,破韓魏聯(lián)軍于伊闕(今河南洛陽東南龍門)斬首24萬元,因此被任命為國尉。第二年,他的頭銜被提升為最高級別的偉大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