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軍,又稱北府軍,是中國東晉時期由北方流民組成的軍事組織,成為南方軍隊的主力軍。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由于前秦統一了北方中國,東晉王朝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軍事壓力,圣旨將鎮壓北方。下面有趣的歷史小邊將為您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我們來看看!
當時的重要大臣謝安遂任命侄子謝玄應舉。朝廷任命謝玄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軍事、鎮廣陵。當時,廣陵和京口聚集了大量逃避北方戰爭的流民。謝玄上任后,他們選擇了劉牢等勇敢的士兵,并建立了一支軍隊。

太元四年(379年),謝玄改鎮京口,因當時京口又名北府,其軍名北府兵。太元八年(383年),北府軍在飛水之戰中一舉擊敗前秦大軍,乘勢追擊,劉牢之一度追到葉,北府軍從此一戰,歷史上留名。太元十二年(387年),謝玄被解除北府軍領導權,司馬田、王恭先后代之,北府軍軍閥化。晉安帝隆安元年(397年),王恭率領北府軍起兵反晉,次年劉牢之殺,代之為北府軍領袖。
此后,北府軍主要致力于鎮壓孫恩、盧循的天師道起義軍。晉安帝元興元年(402年),北府軍奉命征服在荊州分離的桓玄。劉牢之立即投降桓玄。桓玄入主建康后,削減了劉牢的兵權。劉牢打算出兵對抗桓玄。然而,由于投降桓玄已經失去了人心,所有叛徒都離開了自殺。元興三年(404年),恒玄稱帝,原北府軍參軍劉裕率其余部隊在京口起兵反抗桓玄,并殺之。此后,北府軍成為劉裕的軍事支柱。420年,劉裕稱帝,建立宋朝,北府軍成為其皇軍的主力軍。
作用
除了抵御北方強敵的入侵外,謝安成立北府兵的另一個目的是改變揚州“權重弱”的局面。
孝武帝寧康三年,桓沖將揚州的事權交給謝安,出任都督徐、豫、兗、青、揚州軍事、徐州刺史,出鎮京口。第二年,謝安欲以孝武帝后父王云為方伯,“是復解沖徐州,直以車騎將軍都督豫、江二州六郡軍事,自京口遷鎮故誰”。太元二年,桓沖還督江、荊、梁、益、寧、交、廣七州軍事、荊州刺史,鎮守荊州。謝安使桓沖從京口退休,然后退休到桓氏根據地荊州,主要借用楚太后和皇后的權威。
謝安令玄為了從根本上改變沒有軍事支持的局面,在廣陵組建了北府兵。桓沖成立之初,坐在荊州,依然以四方鎮桿為己任,還看不起揚州的力量。在飛水之戰中,沖“深以根為憂,甚遣精銳3000來京都”,認為謝氏不頂用,結果出乎意料。桓沖死后,荊、江二州守宰并缺,謝安仍以桓沖侄桓石民鎮荊州、桓石虔鎮豫州改任桓伊為江州,“即以三桓為基礎,彼此無怨無悔,各得其所”。朝廷難得的穩定局面,雖然與謝安的處置有關,但與北府兵的平衡力也不起作用。
更明顯的事實是,在北府兵成立之前,鎮守荊州的鎮往往會輕易起兵反叛中央政府。北府兵成立后,荊州鎮必須與鎮守京口的北府兵將領團結起來,才能成功。晉安帝興元年,荊、江州刺史桓玄反叛。由于收購了都督兗、青、冀、幽、徐、揚州晉陵軍事,南兗、南青刺史劉牢成功。然后劉裕擊滅桓玄,恢復晉室,最后取代晉帝,依靠北府兵作為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