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的偉大成就時期。雖然隋朝成立不久,但佛教整合了南北體系,建立了新的教學和宗派。以下有趣的歷史編輯將詳細介紹相關內容。
發展歷程
隋文帝時期(581-604)
隋文帝(581-604)繼承了北周的統治,從一開始就改變了周武帝宇文勇摧毀佛教的政策,以佛教為鞏固時期統治權的政策之一。這與他出生在馮毅(今陜西大理縣)般若尼寺的撫養和即位時曇延力復興佛教無關。
他首先下令修復被毀的寺廟,允許人們出家,并讓每個家庭出錢創造經典肖像。北京大師(長安)、并州、相州、洛州等大都市由官家撰寫,分別收藏在寺廟和秘密亭子里,使世界順應潮流。民間佛經比儒家六經多了很多倍(見隋書、經籍)。
文帝一生致力于佛教的傳播。
在度僧方面,他在開皇十年(590)聽許了之前私度的僧尼和人民志愿出家,一時受度超過50萬人(《續高僧傳》卷十《靖嵩傳》;又卷十八《曇遷傳》)。就建寺而言,他在即位初年,即改周宣帝建立的指虎寺為大興善寺。
還命令在五岳建佛寺,在諸州縣建僧尼寺,在他經歷的45個州建大興山寺,建延興、光明、凈影、勝光、禪定寺。據說他建的寺廟有3792座(《辯論》卷3)。
建塔方面,文帝先得天竺沙門給他一包佛舍利,即位后,讓全國各州建立舍利塔安置,前后共三次。第一次是仁壽元年(601),在他60歲生日的6月13日,讓全國30個州立塔,請名僧童真、曇遷等30人分道送舍利安置。二是仁壽二年(602),在佛誕日,請名僧智教、明芬等分送舍利到全國53州進函立塔。第三次是仁壽四年(604),也是在佛誕日,命令在30州增加寶塔,請名僧法顯、靜琳等分送舍利。前后立塔100座。
立塔的所有費用,任人布施,但以十文為限。在造像寫經方面,據說從開皇初到仁壽末(604),金、銅、檀香、夾子、牙齒、石頭等。都是建造的,大小16580軀體,修復后像150萬8940多軀體(《辯論》卷3)。并嚴禁在開皇二十年(600年)破壞、盜竊佛像等(隋書高祖紀下)。新經十三萬二千零八十六卷,修治故經三千八百五十三卷(《辯論》三卷)。
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年,文帝模仿北齊的制度,設立了昭玄大統、昭玄統、昭玄都、外國僧侶等僧侶,管理僧尼事務。開皇元年,他授名僧為隋國大統三藏法師(即昭玄大統)。七年(587),他命曇遷昭玄大沙門統,十一年(591),詔靈裕為國統。至于地方僧侶,有統都、沙門、斷事、和尚等設置。
文帝倡導佛教義學,即以長安為中心建立傳教體系,選拔當時各學派的知名學者,集中在都邑,分為五個群體:一、涅盤眾、二、地論眾、三、大論眾、四、講律眾、五、禪門眾。每眾立一“眾主”,領導教學。同時,可以考的是長安涅盤眾主法總、童真、善舟;地理論眾主的智慧和光明;大論眾主法彥、寶襲、智隱;講律眾主洪遵;禪門眾主法應。
此外,長安還成立了25人(《續高僧傳》。《義解篇后論》)。大興善寺沙門僧曾是25人中的第一個摩訶衍匠。大興善寺沙門僧坤也是25人中的讀經法師,從事學者的教學(見歷代三寶記卷12、續高僧傳卷7、9)。
楊迪皇帝時期(605-616)
楊迪皇帝楊光(605-616)也很擅長佛教。當他第一次成為晉王時,他歡迎著名僧侶智凱授菩薩戒,并尊稱智凱為智者。即位后,他在大業元年(605)為文帝制作西禪寺,高陽制作龍圣寺,并州制作洪山寺,揚州制作惠日道場,長安制作清禪、日嚴、香臺等寺廟,九宮為九寺,泰陵、莊陵制作寺廟。又在洛陽召開了無遮大會,度男女120人為僧尼。
此外,它還命令世界各地的縣行道數千天,總是數千名僧侶,自稱菩薩戒弟子。據說他這一代人花了16200名僧尼。它還鑄造了3850個新形象,修復了1000個舊形象,修復了1000個舊形象。共有62個藏族。楊帝還在洛陽上林園創建了翻經館,羅志翻譯人員和四件事供應,并繼續開展翻經事業。
但另一方面,文帝在開皇九年(589)滅南陳時,曾讓陳都建康的城邑宮鋪平耕墾,在石頭城置江州,使南北朝時期繁榮昌盛的建康佛教衰落。當時很多寺廟都被戰爭摧毀了,“鐘凡響了,雞狗不聽”。因此,蔣州奉誠寺慧文致書智慧,請傳達位于揚州的晉王楊光保護。
后來,楊光成為皇帝,在大業三年(607)下令沙門向國王致敬;更重要的是,大業五年(609)使不道德的僧尼仍然粗俗。寺廟按僧尼數量保留,其余部分被拆除;暫時,僧侶廢除了寺廟。事實上,可以看出隋朝對佛教政策也有限制。
隋朝翻譯經文時,主要翻譯人員有北天竺烏場國的連提耶舍(490-589)。他曾在北齊翻譯經文,因齊亡佛教而改變了他的風格。隋興,應文帝的邀請,住在長安大興山寺。從開皇二年到五年(582-585年),他翻譯了《大莊嚴法門經》等八部二十三卷。
與此同時,他的同鄉沙門毗尼多流支到長安,于開皇二年翻譯了《大乘方廣總經》、《象頭舍經》又有中天竺婆羅達摩,開皇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