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漢朝第一位將軍,中國最后一位國士,一生塑造了20多個成語。他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幫助劉邦贏得了世界,但最終死在了呂雉手中。幾千年來,韓信墓前一直掛著一張對聯,上面寫著生死知己,兩個女人存了下來。那么,韓信是謀反當,還是劉邦兔死狗煮,鳥死弓藏?
韓信的第一個知己是蕭何。他用“無與倫比”這個詞來評價自己,他從未真正帶領過士兵。對于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來說,蕭何月追了幾百英里,把沮喪的韓信帶了回來。他鄭重地對劉邦說:“韓信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國家。如果你想退縮漢中,韓信是沒有用的;但是如果你想贏得世界,你必須使用韓信?!?!
韓信的第二個知己是劉邦。他讓二十多歲的自己成為一名將軍。多年后,齊王的韓信仍然記得那個下午 ——在漢軍將領的哭聲中,一個從未帶兵的毛頭男孩成了漢軍的第二人。所謂性格決定命運,被漂母一餐之恩的韓信,可以用千金報答??粗鴦畹纳碛?,他生下了為知己而死的決心。
對于一個真正的士兵來說,知道遇見的善良是值得用生命來回報的。司馬遷在《刺客傳記》中解釋了士兵的真諦——“士兵遇見我,我的老士兵報告”。無與倫比的韓信用三分之二的世界回報了劉邦對將軍的崇拜。京索戰役擊退了項羽追兵;平定魏、趙、燕、齊;然后十面埋伏項羽在山脊下;韓信終于展現了“兵仙”的本色。

項羽被圍困后,楚軍說客武涉,對韓信說:“現在漢王和項王在一起。如果你投資漢王,你會贏,如果你投資項王,你會贏。如果項王今天輸了,漢王下一個要滅的就是你。為什么不背棄漢王,和項王分天下?”
吳說的沒有錯:劉邦適合當主人,但項羽適合當盟友。對于不知名的韓信來說,劉邦可以讓他封侯拜將。但對齊王韓信來說,劉邦想要世界統一,項羽只想成為西楚霸王。毫無疑問,劉邦會在解決項羽問題后找到韓信的麻煩。因為他想做的是皇帝,而不是霸王。

然而,韓信對武術的回答與任何利益無關,這完全是一個國家的價值取向。他說:“過去,我在項王的指揮下,但我只是一個失敗者。沒有人聽我說話,也沒有人給我建議。是漢王讓韓信成為將軍,讓我領導成千上萬的士兵和馬,讓我沉迷于展示,這就是今天的韓信。漢王對我很好,韓信即使死了也不會背叛漢王。請為我代謝項王的美,但韓信很難繼續下去。”
楚軍說客武涉走后,齊人快通勸韓信成為全世界的三分之一??焱▽n信說:“你摧毀了魏、燕、趙、齊,淹沒了龍和20萬楚軍。你回到楚國,楚人不會相信你;如果你回到順漢王,漢王也會害怕你;你只能置身事外,成為那三分之一?!?!
當然,憑借韓信的才華,我們不會不明白這些道理。但他還是說:“漢王對我很好。他用自己的車載著我;穿和我一樣的衣服;吃和我一樣的食物。即使韓信一輩子都不能報答漢王的恩情,我怎么能背叛他呢?”?韓信不理解快通的擔憂,但珍惜劉邦的友誼比生活更重要。
即使在長樂宮被殺的時候,韓信仍然認為劉邦不想殺了自己。他大聲喊道:“我后悔不聽快通的話。今天我被那個女人傷害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韓信仍然認為呂雉傷害了自己,而不是劉邦。
齊王、淮陰侯、將軍、相國、王侯將相都做過韓信,沒有劉邦的許可,呂雉敢動嗎?而且動得了嗎?呂雉殺韓信,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派相國蕭何去請人。蕭何不是一個普通的相國,而是劉邦懷疑的關中實權派。當時的呂雉,還不是太后,沒有劉邦的允許,蕭何怎么能聽命謀殺韓信呢?因此,韓信沒有謀反之心,但劉邦仍然殺死了“兵仙”。是功高震主,劉邦決定除掉韓信嗎?恐怕不是,是韓信的年齡殺了自己。我們對韓信的關注往往集中在“兵仙”的光輝上,而忽略了他二十七歲就上臺拜將的事實。
韓信于公元前196年35歲去世;劉邦于公元前195年61歲去世。事實是,漢朝成立6年后,韓信雖然被奪兵權,但一直安然無恙。呂雉殺死韓信的第二年,劉邦在61歲時去世。并不是劉邦害怕韓信的功績,而是他的身體已經枯萎了,他不想也不能留下這個隱患。
因此,劉邦回到長安,看到韓信的尸體后,又喜又憐。沒有憤怒、困惑、質疑,只是在快樂的時候,有一絲悲傷。他知道自己時間不多了,王子劉穎的懦弱讓他不安,他不得不擺脫正處于壯年的韓信。這很殘酷,但35歲不能放縱!劉邦對儲君劉盈不放心,對韓信的能力也太了解了。這就是淮陰侯韓信,他是一個精神獨立的士,一個略顯不朽的國士!他是戰國時期的“士”階層,最后的繼承者,是知己死亡的最后榮耀。隨著統一進程的推進和分封制的消亡,“士”階層消失在歷史的云煙中,只留下“士”精神的傳承。
韓信用自己的死向世界展示了國士最后的風采;即使在他死的那一刻,他仍然沒有抱怨劉邦的半句話。漂母一餐之恩,他許千金相報;劉邦拜將之恩,韓信雖死不叛;所謂國士無與倫比,沒有兩個人放棄“兵仙”。
這是淮陰侯韓信在《史記》中的故事?!妒酚洝凡粌H是一本史書,也是一部極具文學性的作品。它既有深厚的歷史沉淀,又有愛恨分明的人物形象。因此,魯迅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歷史就像一面鏡子,它不僅記錄了人類社會的成敗、繁榮和衰落,而且蘊含著無數得失和興衰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