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現在的春節只有102年的歷史嗎?左派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曾提出“被發明的傳統”一詞,這意味著許多人認為“古代”的傳統是當代人的創造,春節無疑是最好的例子。
2月1日下午,由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交通大學城市社會研究中心、區域、城市法治研究中心共同策劃的“我們的城市論壇”第十一期“回家過年”!——“城鄉之間的春節問題”在季風書園舉行。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羅曉明主持的第十一屆城市論壇在季風書園舉行。該系的三位博士生鄧健、張珊珊和王磊光共同講述了人們在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是如何參與春節轉型的,國家政策和個人生活經驗的參與是如何形成新習俗的。
[1914年]法定節日開始
與西方宗教節日不同,春節是農耕文明下形成和發展的歲月節日。至于它的起源,目前公認的說法是虞舜即位時帶領下屬祭拜天地。歷史上,春節的名字是不同的。秦朝稱日元日。漢代有新年和正旦。魏晉南北朝有年代和元首,唐宋稱年日和新元。清朝開始稱元旦和元日。在現代,這個節日逐漸演變成一個從臘八到元宵節的全國性節日。
1912年,中華民國宣布將陽歷改為1月1日的“新年”,但民間實施受阻。1914年1月,時任內務部主任朱啟謙為順從民意,提出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冬至。所有人都必須休息,公眾人員也可以休假一天。“經袁世凱批準,奠定了陽歷年初為元旦,陰歷正月初一為‘春節’的并存格局。” 民國初期,政府試圖將新年、祭祖、貼春聯等活動轉移到陽歷元旦,但民間強烈的傳統意識仍將這些習俗保留在春節。所以我們現在過的春節其實只有102歲。
三位發言人將研究材料縮小到新中國后的《人民日報》,以“春節”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共有370篇報道。雖然有局限性,但它也反映了春節在過去半個多世紀里是如何變化的。
【1949-1956】春節結合宣傳
“吃”一直是春節的重要元素。在物資不足的背景下,中國人節前積累食物的習慣使“春節物價上漲”成為一條鐵律。然而,1951年,北京似乎打破了這一慣例,度過了“物價穩定如常”的春節。原因有二:一是今年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多年前呼吁國有貿易公司、合作社及相關私營企業到各地購買年貨,提前做好準備;二是貿易部特別規定春節期間穩定物價。可以看出,政府已經開始應對節日期間可能出現的不穩定因素。
工農聯歡和軍民聯歡是這一時期的兩種重要形式。春節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工人和農民將開展盛大的聯歡活動。在此期間,幾乎每年春節文藝活動都有固定的主題:1953年婚姻法宣傳,1954年總路線宣傳。雖然這一宣傳要求沒有訴諸法律文件,但不符合標準的人仍將受到批評。1952年,中央戲劇學院的春節表演受到批評,因為該節目沒有滿足實際斗爭的需要,戲劇學院必須進行審查。
【1956-1966】打破常規春節
現在人們常說“春運難”,其實早在20世紀50年代,春運就已經難了。1954年,國家首次明確春節旅游高峰時間為春節前后一個月,鐵道部成立了春節旅客運輸辦公室,晝夜值班。1958年,解決春運問題與“大躍進”運動相結合,實現了“打破春節常規”的號召。煤礦、水利工程、機關部門是實施最徹底的行業,“不回家就不回家”已成為共識和宣傳口號。1959年的一篇報道寫道,今年除夕最熱鬧的是十三陵水庫工地。2700多名民工、官兵、干部、學生的勞動歌聲響徹了除夕夜。
20世紀60年代,一些鋪張浪費、搖錢賭博的舊氛圍在社會上卷土重來。此時,“以革命精神慶祝春節”的號召也相應而來,以健康節儉的態度慶祝節日已成為一種時尚。
革命性的春節[1966-1976]
這十年是新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1967年,國務院發布“今年春節不放假”通知,中國進入“革命性春節”。
所謂的“革命性春節”,簡單地說,有三點,一是“抓革命促進生產”,春節不回家,積極參與生產勞動,冬季閑置到冬季忙碌;二是禁止春節所有所謂的“封建習俗”,如鞭炮、燒香、龍獅、磕頭等;三是不吃喝,更不用說打牌了。人們熟悉的春節習俗只保留了一個春聯,但內容與辭舊迎新的問候大不相同。最有特色的是“三十不停戰,一年級繼續工作”。春節最典型的場景是:一家人圍坐在毛主席旁邊吃年夜飯。晚飯前,我們應該舉行一次家庭會議,做父母會放下架子,和孩子互相批評和自我批評,孩子也可以向父母“開槍”。
吃飯仍然是新年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這一時期流行的不是“吃好”而是“吃差”,城市單位食堂、農村公社食堂會組織人們吃“甜飯”——根據當地情況,什么不好,野生蔬菜、根、玉米糊、紅薯干煮粥,目的是讓大家記住“邪惡的舊社會”,熱愛新社會。
【1979-1989】平安回家,過年快樂
1980年,春節假期制度全面回歸,隨之而來的主要困難是春節旅游高峰。1981年,兩個月的客運量達到1.21億人次;1982年春節旅游高峰,僅北京站就有532萬名乘客。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流量,人們經常把它歸因于一個群體——“盲流”,這意味著從農村永久居住地遷移到城市、沒有穩定職業和永久居住的人。
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允許農民自理口糧,進城做工、經商、經營企業。20世紀80年代,由于礦產豐富、對外貿易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東部沿海地區的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新疆地區形成了四大遷入圈。據統計,1988年,有88萬人站在火車上回家。在這種背景下,還提出安全度假和安全回家。
此時,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已經全面展開。電視節目不僅增加,而且主題豐富,不再局限于革命教育,更接近生活的電視劇開始出現在屏幕上。然而,20世紀80年代最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中央電視臺舉辦的第一屆春節晚會。無論人們是欣賞還是嘲笑,這頓除夕晚餐已經陪伴了我們31年了。
全面的經濟形勢使人們購買年貨不再短缺。首屆春節商品展將于1985年在北京舉行。
然而,豐富的材料和娛樂并沒有讓人們滿意太久。1989年2月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上海春節冷圣誕熱現象》的文章。傳統節日迫切需要在新時代找到新的形式和內容。
【1990年至今】外出回家
新形式的關鍵詞是“外”:出去吃年夜飯,出去旅游。
20世紀90年代,“下餐館”吃年夜飯變得流行起來。1996年,北京市政府提出了“百家酒店迎家宴、百家商場掛彩燈、百家酒店過年”的口號。
1999年,國務院發布了新的《全國年節和周年假日辦法》,將春節、五一、十一的休息時間與周末拼接在一起,形成了為期7天的“黃金周”
1999年春節聯歡晚會的一首歌《經常回家》唱響了很多人的心聲。2013年,修訂了《老年人權益保護法》,正式將“經常回家”納入法律。然而,近年來,春節期間的紅包禮物和親友的問候越來越成為一種負擔。“恐懼歸族”一詞應運而生。當“愛”逐漸變成“債務”時,春節的原味會減弱嗎?
作為農業社會傳承下來的節日,人們總能在傳統的小農經濟社會中找到狂歡的地方,但在新中國不同的歷史時期,春節在快速工業化和市場化的背景下得到了重塑。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春節是國家革命和生產浪潮下的文化儀式。無論是工人、農民還是士兵,每個人都一起參加。這是一個“大春節”。雖然材料很差,但每個人都被豐富的春節氣氛所感動。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消費市場使其越來越充實,同時也使其變味。這一時期的“小春節”強調一家人聚在一起,分享家庭幸福,但回家逐漸成為人們“愛恨”的尷尬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