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戰爭中,軍隊的數量不再是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然而,在古代,這種情況恰恰相反。在軍事技術落后、作戰方法原始的古代戰爭中,軍隊的數量直接決定了戰爭的勝利。雖然歷史上有很多以少勝多的案例,但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不是每個人都能用兵如神。軍隊的數量成了勝負的關鍵,一旦遭遇強強對決。因此,在冷兵器時期,判斷敵方兵力的數量是非常重要的。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了解對方的軍事實力和軍事部署,才能更好地迎戰。
我們經常在電影和電視劇中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名士兵急忙跑到將軍面前,報告敵人有多少人犯罪,并詢問下一個戰斗計劃。說到這里,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在軍事技術落后的冷兵器時代,古人是如何估計敵人兵力的?原來古代軍隊中有一種特殊的兵種,叫排斥,專門負責刺探敵人的情報,其功能類似于現在的偵察兵。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已有專門的諜報人員,直到漢代才正式設立偵查兵排斥等候,以及排斥等候的頂級上級等候。說到這里,有人可能會問,排斥是怎么工作的?他們是如何刺探情報的?

在古代,既沒有衛星也沒有雷達。為了獲得敵人的軍事情況,我們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來判斷敵人的力量。然而,僅僅用肉眼數數并不容易。如果敵人派出數十萬軍隊,他們就會厭倦死亡,數不清敵人的數量。更何況敵人也不傻,不會讓斥候刺探自己的情報。《孫子兵法》有言,兵者,詭道也。將軍帶兵出征時,不僅不會泄露自己的軍事實力,還會故意夸大或縮小自己的真實兵力來誤導敵人。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三國時期。董卓帶兵進洛陽時,只有3000兵力。為了順利奪權,他制造了很多欺騙人的假象。
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僅僅依靠爬高望遠的方式,是無法獲得真實可靠的信息的。那么古代將領是如何判斷敵軍的呢?首先,能帶兵出征的將軍大多是征戰無數、經驗豐富的老手,對敵人的兵力有一個大概的估計。以蜀國為例,三國時期,蜀漢只有益州一州,兵力不會太大。如果劉備聲稱自己有60萬軍隊,恐怕沒有人會相信。一般估計,剩下的就好多了,古代打仗的時候,將軍怎么知道敵人來了多少兵馬?這三種方法最常用。1.根據駐扎估算人數。古人在戰爭中有一套特定的排兵規則,根據駐扎規模,將領的旗幟可以估算出敵人的兵力。

夷陵戰爭期間,魯迅以這種方式了解了劉備的兵力部署,最終打敗了劉備。2.根據后勤情況判斷敵軍兵力。早在戰國時期,魏國大將龐涓就通過數敵方灶臺的數量來判斷孫臏的兵力。有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孫臏預料到龐涓會用這種方式,于是他讓士兵們減少灶臺的數量,蒙蔽龐涓。此外,敵人的數量可以通過了解敵人的糧草運輸和飲用水供應來判斷,也可以逮捕幾名囚犯進行詢問。3.了解敵人的將領級別和軍隊編制。大多數古代軍隊都有固定的編制。例如,在三國時期,每100人有100夫長,明朝有5000多名衛兵。這樣,敵人的軍隊也可以大致判斷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