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真的有“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的規矩嗎?這是很多讀者比較關心的問題,下面就和讀者一起來了解一下,給大家一個參考。
相信很多人看了一些歷史影視劇后,都會對一句臺詞印象深刻,那就是“兩軍交戰,不斬來使”。這句話很容易理解,也就是字面意思。即使雙方在戰場上互相戰斗,直到血流成河,他們也不會殺死對方派來的使者。這個意思真的很好理解,但是這種行為有些讓人無法理解。既然是戰爭,怎么還能講規矩?殺使臣和殺士兵有什么區別嗎?其實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故事,但“不斬來使”并不是絕對的,因為有三種情況,這個“使臣”的身份不能讓你救命。如果你運氣不好,敵人會直接砍掉你的頭來祭旗!

很多人可能認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所以在戰場上有這樣的行為是理所當然的,但我不知道你是否聽說過一句話:“士兵,詭計多端。”這意味著戰爭期間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所以規則和不規則可能在一個想法之間。在什么情況下,雙方都會殺人?

情況一:挺不講理的
即使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很多不講理的人。他們不遵守規則。在很多情況下,真相是無法解釋的,更不用說兩軍之間的戰爭了。明朝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平靜四川,蜀王想派人招募安全人員。結果,蜀王根本沒有注意到蜀王。他認為這個巴蜀容易防御和攻擊。如果你想戰斗,你可以戰斗。結果,他殺了使臣。
情況二:表明決心
在第二種情況下,事實上,當兩軍達到戰斗的地步時,幾乎沒有處理的余地。一旦他們接受彼此的溝通,他們很可能會處于被動狀態,因為士兵們不厭倦欺詐。你怎么知道對方是否真的在尋求和平?如果有欺詐行為,最好在一開始就下定決心,所以這種殺戮也可能是為了切斷自己的后路,互相打架!
情況三:以身作則,揚威
第三種情況也是最容易理解的。通常情況下,如果弱者主動派使臣求和,使臣很有可能會回去,因為強者占有主動權,你完全是他能控制的事情。殺使臣只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實力,尤其是對于一些游牧民族的使臣來說,中原王朝殺使臣只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國威!

歷史上殺使臣的事情很多。曹操殺了吳國使臣。明朝朱迪在“靖難之戰”時也殺了侄子朱云文的信使。其實殺使臣意味著沒有討論的余地,就打吧。
大使這個職業是一個高風險的職業,所以把他們的生命給敵人,你會死,完全取決于敵人的臉,說偉大是為國家而死,說卑微,你只是一塊試金石,但用自己的生命來測試敵人的態度,對大使太殘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