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220-280年)是中國歷史上漢朝以后晉朝以前的歷史時期。在此期間,曹魏、蜀漢、東吳三大政權相繼出現。以下有趣的歷史小系列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與大家分享。
因為三國時期的歷史太精彩了,大多數人在閱讀三國歷史時都會關注三國之間的混戰。相對而言,外國入侵的場景要糟糕得多。

但事實上,三國時期并非沒有外族入侵,只是因為三國牛人太多,基本上都被打回來了。
混亂的三國時代之所以沒有被外敵利用,主要是因為曹操、諸葛亮、孫權、馬騰、曹張和王雄。
三國時期,不是沒有外敵入侵,而是這些入侵最終被上述人粉碎了。
第一個是曹操。曹操第一次需要面對外國人,這已經是官渡戰爭后的事了。官渡戰爭結束后,雖然曹操取得了勝利,但北方的四個州仍在袁家的控制之下。事實上,官渡戰爭結束后,袁紹集團的整體實力仍高于曹操集團。

但問題是,官渡戰爭結束后不久,袁紹就死了。袁紹死后,整個袁氏集團分裂了。他的幾個兒子和女婿獨立支持士兵,互相戰斗,這給了曹操利用這個機會。但即便如此,曹操還是花了幾年時間才完全贏得了北方的四個州。
在曹操攻略北方四州的后期,袁氏集團曾與南匈奴聯手,以抵御曹操的進攻。匈奴在漢代曾經是漢朝的一大難題。然而,經過漢朝數百年的持續壓制,匈奴在東漢末年已經完全分裂。其中,南匈奴被漢朝內遷,北匈奴向西遷移到歐洲。
這一次,南匈奴與袁家合作。當時,在南匈奴,呼廚泉是單身。看到漢朝的內亂,呼廚泉原本雄心勃勃,想帶領匈奴再次崛起,于是他與袁家合作,趁機作亂。也就是說,在南匈奴的混亂過程中,蔡文姬被俘并逮捕到北方,所以后來文姬回到了漢朝。
南匈奴的行動可以說是穩定、準確和無情的,只是在漢朝最分裂的時候。但他們沒想到的是,他們面對的是曹操。因此,在南匈奴開始混亂后不久,曹操直接派兵反擊。當時,曹操甚至沒有派出主力軍,只是派了一名文官鐘友帶領軍隊。
結果匈奴連鐘友都沒打過,就被推平了。后來曹操稱王后,為了避免匈奴再次受到攻擊,他來祝賀,曹操軟禁。之后曹操直接把南匈奴分成五個部落,分別派人管轄。
這樣,南匈奴曾經強大了一段時間,自然很難進入中原。

除了南匈奴,曹操還解決了一個叫烏丸的外敵。烏丸原本屬于東胡族。秦朝以前,東胡也是北方的一個大家庭,但到了秦漢,東胡被匈奴壓制,成為匈奴的附屬群體。直到匈奴被漢朝打敗,東胡才再次崛起。
東漢末年,東胡內部有兩個強大的分支。一個是鮮卑,一個是烏丸。
因此,袁紹集團被擊敗后,烏丸也利用了這個機會。但結果,曹操贏得袁紹后,利用這個機會直接攻擊了烏丸。結果,在白狼山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烏丸被曹操摧毀,甚至烏丸也被曹操的將軍張遼殺死。
因此,這場戰爭之后,烏丸徹底衰落,后來被曹魏政權直接同化,不再威脅到內地的安全。
當曹操統一北方,三國鼎立的局面開始形成時,曹魏北方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敵人。這個敵人是鮮卑。
在北方草原上的幾支強大力量之前,匈奴被漢朝打敗了。匈奴分化的南匈奴只是想崛起,但也被曹操打敗了。匈奴躺下后,北方草原上出現了權力真空。在東胡,烏丸只是想崛起,就被曹操打敗了。這樣,剩下的新鮮感就等于在北方毫無顧忌,可以肆意發展。
因此,曹操統一北方后,鮮卑成為曹魏在北方的新敵人。曹操打赤壁之戰時,鮮卑忙著在北方擴張,收集草原上的部落。曹操打漢中之戰時,鮮卑已經相當強大,可以隨時威脅曹魏政權的北方。
最重要的是,當時在鮮卑這邊,有一個叫柯比能的強人。在柯比能的帶領下,鮮卑的所有部門都被他統一了。曹操在漢中與劉備對峙時,柯比能直接帶來了數萬精銳,在曹魏邊境虎視眈眈。結果柯比能剛想進攻的時候,就被曹操的兒子曹彰擋住了。因為曹彰當時太猛了,柯比能直接嚇了回去。

接下來,從曹操的去世到曹丕和曹睿的到位,柯比能一直在尋找機會帶領軍隊襲擊曹魏的北方。然而,當時曹魏有太多兇猛的人,他們的防守一直很嚴格,所以柯比能一直沒有找到機會。后來,在諸葛亮北伐期間,他還派人聯系了柯比能,希望與柯比能合作。但即便如此,在曹魏的嚴格防守下,柯比能最終還是失敗了。
就這樣,諸葛亮死后,曹魏的政權在南方沒有約束,最終可以完全騰出手來解決鮮卑問題。所以在這個時候,一個重量級的人物王雄出現了。
在那些解決外國問題的人中,王雄無疑是最不出名的,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他。王雄最著名的身份是他后來有一個叫王榮的孫子。王榮是竹林七賢之一。
然而,正是這位不知名的王雄在面對外敵方面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
諸葛亮死后,王雄正擔任幽州刺史。當時鮮卑內部已經被柯比統一,隨時可能南下入侵曹魏腹地。偏偏這個時候,曹魏的皇帝曹睿開始貪圖享樂,因為他殺了諸葛亮,覺得自己可以當皇帝。
皇帝貪圖享樂,但北方的鮮卑卻虎視眈眈,這無疑是曹魏政權的壞消息。所以這個時候,作為幽州刺史的王雄,我打算自己動手。
但問題是,當時王雄只是一個地方的刺史,手里沒有兵權,根本無法動員太多軍隊。王雄不能動員軍隊能做什么?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后來王雄選擇了一條非常另類的路,他選擇派一個叫韓龍的刺客,直接刺殺了柯比。
對韓龍這個人來說,史書上基本上沒有多少記載。除了刺殺柯比能這件事,韓龍在史書上是一片空白。

但從后來的歷史發展來看,這次暗殺無疑徹底改變了歷史,甚至直接決定了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的歷史走向。
因為當時的鮮卑,剛剛整合,內部還有很多矛盾。因此,在柯比被暗殺后,鮮卑被徹底分裂。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直到西晉滅亡,鮮卑才再也沒有像柯比能這樣強大的人了,完全統一了鮮卑。
這就是為什么西晉滅亡時,鮮卑不是整體南線,而是分為拓跋、慕容、段、吐谷渾等多個部落。后來,他們建立了自己的政權。特別是拓跋,后來建立了北魏,直接統一了整個北方。
這只是鮮卑內政建立政權的結果。如果鮮卑在西晉末年以整體形式南下,那么東晉可能就沒有了,整個晉朝都被鮮卑摧毀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王雄主持的暗殺無疑從根本上改變了歷史。
此外,諸葛亮、孫權、馬騰在對抗外敵方面也非常強大。
劉備去世后,諸葛亮多次帶兵南征。《三國演義》中的七擒孟獲發生在這個時候。當然,正史上一直懷疑是否有七擒孟獲,但諸葛亮確實有南征。
而東吳這邊,孫策剛打下江東六郡,就被刺客刺殺而死。孫策死后,孫權少年即位,當時東吳內部矛盾重重,幾乎直接分裂。多虧了孫權的一點手段,東吳集團終于沒有分裂了。孫策死后,南方的山越趁機作亂。孫權掌權后,直接把山越當作經驗包,沒事就刷一刷。所以最后,山越被東吳直接融合,再也沒有威脅過。
至于常年守在西涼的馬騰,雖然內戰幾乎有意思,但在處理守衛邊疆方面確實值得稱贊。東漢末年,董卓帶領西涼軍前往長安后,漢朝在涼州的力量逐漸變得空虛。涼州有大量羌族。

東漢鼎盛時期,涼州羌人一直是東漢政府頭疼的問題。后來,東漢政府采取了各種措施,使羌族完全分裂,對東漢沒有太大威脅。東漢末年,董卓雖然帶走了大量涼州精銳,但導致涼州漢朝軍事實力相對薄弱。但隨后,以馬騰韓遂等人為首的涼州軍閥,卻趁勢占領了涼州地區。
馬騰等人占領涼州期間,直接震懾了涼州羌人。直到馬騰敗亡,涼州才沒有大規模的羌族叛亂。而且曹操打袁紹的時候,南匈奴趁機作亂,馬騰還派兵約束南匈奴,這樣鐘友就可以輕松打敗南匈奴了。
不管馬騰當時基于什么樣的利益,至少他在對付外敵方面做得很好。
簡而言之,在混亂的三國時代,并非沒有外敵入侵。然而,在三國時期,有太多的兇猛的人,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有可能在其他時代統一世界。有這么多兇猛的人,即使外國人入侵,他們最終也只能被打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