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維光(1930-1998),萬尾島人,北京民間歌手和詩人,中國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會員,廣西作家協(xié)會會員。曾被送往廣東省民族學院學習。后任中共江平鄉(xiāng)委員會副書記、防城各族自治縣文化局副局長、防城各族自治縣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他的主要成就是收集民族民間文學,翻譯京語民歌,創(chuàng)作一些新民歌。他參加了《京族民間故事選》、《京族民歌選》、《毛南族、京族民間故事選》、《毛南、北京、老板、回、彝、水六族故事選》、《中國歌曲集成廣西卷京族歌謠》的編選工作,翻譯了《京族民歌選》中的許多京族民歌。
他出生在一個漁民家庭,熟悉北京漁民的生活和北京民間文學,學習北京民歌的格律,與裴永斌一起寫北京民歌的格律;阮成珍、裴永斌、傅大勝、曾偉合寫了《北京婚禮與婚禮之歌》的歌詞;曾偉合寫過《北京唱哈節(jié)》、《北京獨弦琴》、《北京海上漁業(yè)生產(chǎn)與海歌》等。
蘇維光創(chuàng)作的詩歌大多是民歌風格。他是北京第一個用筆寫詩的詩人。作為新中國“翻身解放”的北京漁民詩人,蘇維光在當時寫了更多的短詩,主要是配合具體的“中心工作”。其中,更具審美價值的是《北京民歌選擇》中的《扔木葉》、《花園春舞花棍》等短詩。
除了這些短詩,出版于20世紀70年代的敘事長詩《石花》是蘇維光的代表作。通過對北京漁民女石花和翠珠嫂子的對比描述,在翠珠嫂子“落后”和“保守”的背景下,塑造了石花“戰(zhàn)爭浪潮、收獲”的“英雄”形象。整首詩分為三個部分:“電纜解決”、“珊瑚礁斗爭”和“護送”。
潘恒濟(1938-),江平鎮(zhèn)人,曾任教師、防城縣教育局副局長、縣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縣文藝界聯(lián)合會主席,是廣西作家協(xié)會會員。他于20世紀40年代開始發(fā)表詩歌,80年代開始創(chuàng)作散文,陸續(xù)發(fā)表《海上花市》、《青竹林》等?!肚嗲嘀窳帧芬曰貞洝拔摇痹陲L景如畫的壯族山村的童年生活為主題,獲廣西第二屆少數(shù)民族文學優(yōu)秀作品獎。他與人合寫的詩集有《野果》、《心境》等?!兑肮分械倪@首《錨》詩,用漁民的“錨”來營造愛情執(zhí)著的形象,寫得清新明亮。
莫振芳,1949年出生于瀝尾島,曾任小學教師、校長、防城縣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東興邊境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他在北京島漁村生活和工作了很長時間,熟悉民族民間文學,并從中吸收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營養(yǎng)。他的重要作品是與潘恒濟合作的敘事詩《龍傳記》。
《斬龍傳》是繼蘇維光的《石花》之后的另一首北京詩人用筆創(chuàng)作的敘事長詩。長詩講述了北京青年阮大川在未婚妻海丹丹被吃人的白龍卷走后,發(fā)現(xiàn)“金鏢”殺死白龍的故事。這是當代作家對北京島傳說的再創(chuàng)作。這種再創(chuàng)作首先是將愛與惡結(jié)合起來,賦予愛超自然的力量。
為了難忘的愛情,阮大川可以出生入死,感受天地,動鬼神,獲得與強大惡勢力作殊死的神奇力量。1952年出生于山心島,筆名斯柳。1969年高中輟學時參軍,1974年退伍回鄉(xiāng)。1977年考入中央民族學院漢語言文學系,1982年畢業(yè)。曾任中共欽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廣西防城港市文藝界聯(lián)合會主席。
張永東出生在一個受過文藝教育的家庭。他的父親、母親、祖母和叔叔都是北京民間歌手。他從小就生活在京島漁船上,熟悉島嶼和京族的民間生活。他退休回家?guī)啄旰笊a(chǎn)勞動,這給了他個人勞動經(jīng)驗。他對文藝理論有一定的研究,包括《京族情歌淺探》、《京族民間文學》等。1982年以后,在行政工作之后,一些作品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版,如散文《北京的瓜珠燈》、《北京島的拉堤果》等。,描寫北京風情,短篇小說《歸家》、《夢想的變化》,還寫了幾首散文詩。
散文詩在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可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認為散文詩很容易表達自己的感受。其內(nèi)容多為借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