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豈料承優詔,世事空知學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過,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滄洲近,顧影無如白發何。
今日龍鐘人共棄,愧君猶遣慎風波。
洞門高閣靄馀輝,桃李陰陰柳絮飛。
禁里疏鐘官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
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
強欲從君無那老,將因臥病解朝衣。
生涯豈料承優詔,世事空知學醉歌。
多年淪落的生涯,誰知竟得到天子的厚恩。世間萬事我都已參破,只想學醉飲狂歌的古人。
江上月明胡雁過,淮南木落楚山多。
江上的月色分外清明,胡雁從夜空飛掠而過。秋風吹起,淮南已樹木凋盡,楚地山頭的落葉想必更多。
寄身且喜滄洲近,顧影無如白發何。
且喜暫時可以寄身的地方,在那滄海近旁。對著明鏡來回照影,蕭蕭白發徒然地令人心傷。
今日龍鐘人共棄,愧君猶遣慎風波。
如今你們同我都已經老去,都一樣是這般步履龍鐘。你們還叮囑我要留意風波險惡,真叫我深深慚愧無限感動。
生涯豈料承優詔,世事空知學醉歌。
生涯:猶生計。優詔:優厚待遇的詔書。根據上下文,此當為反語。醉歌:醉飲歌唱。
江上月明胡雁(yàn)過,淮(huái)南木落楚山多。
胡雁:指從北方來的雁。“淮南”句:江州在淮南,其地又在古代楚國境。楚山多,木葉零落,所見之山也多了。
寄身且喜滄(cāng)洲近,顧影無如白發何。
滄洲:濱海的地方,也用以指隱士居處。顧:回看。無如:無奈。
今日龍鐘人共棄,愧君猶遣(qiǎn)慎風波。
龍鐘:指老態遲鈍貌。老:一作“棄”。遣:使,這里是叮嚀之意。慎風波:慎于宦海風波。
失州入幕,年歲已垂垂老矣;雖然寄身有地,但心情不能不是感傷多于慰藉。這首詩即寫這種帳觸之情。
首聯寫詩人奉詔內移沿海的感受。起句字面上稱美皇恩浩蕩,實際止用春秋筆法,以微言而寄諷意。詩人曾被貶南巴,此次奉詔內移,也是一種貶滴,只不過是由極遠的南巴內移到較近的近海之睦州罷了。所以“承優詔”云云,實是反說,憤激不平才是其真意。對句則由止句之婉諷陡然轉為無可奈何的一聲浩嘆,是真情的淋漓盡致的傾吐,也將上句隱含的諷意明朗化了。醉歌,它常常是作為古之文人澆愁遣憤的一種方式。劉長卿兩次被貶在其心靈上留下創傷,借“醉歌”以排遣,已屬無奈,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則更進一層透出詩人徒知如此的深沉感慨,這就將苦清暗暗向深推進了一步。首聯二句已點出詩人情緒,次聯則以江州景色而染之,詩脈順勢而下。
頷聯所寫即眼前之景——江水、明月、北雁、落木、楚山,渲染清秋氣氛,借以抒寫宦海浮沉的深沉感慨。浩蕩江水,凄清明月,一群北來南去的大雁掠空而過;江州一帶萬木凋零,落葉颯颯,原先被樹木遮蔽的古楚地的山嶺突然裸露出來,似乎比往日增加了許多。二句寫景,一天上,一地下,一寫水,一寫山,一近一遠,一動一靜,上下俯抑,參差交互,成就了二幅水天空寂、江山寥落的江州秋色圖。而作者的真正用意則在于通過這貌似孤立的景物畫面,來抒寫孤寂凄涼的心境和貶滴天涯的感恨。北雁南飛,暗寓詩人遷播;落術颯颯,隱含詩人晚景蕭條,且與尾聯“老”字遙相呼應;楚山之多亦正好反襯出作者的一己之微。所以,此聯妙在以景傳情,情從景出,情景相為珀芥,二者互藏其宅。
頸聯的感喟即由此種氛圍中生發。“寄身且喜滄洲近”,努力想從蕭瑟感中振起,但下句“顧影無如白發多”又跌落到感傷中。這一聯的脈理很細膩,寄身滄洲,自然是從上聯將往淮南引起的懸想,而“滄洲近”,就離自己北國的家鄉更遠了,其意又隱隱上應領聯上句的“胡雁過”。“滄洲近”又有懸想此后得遂閑適初志之意,但忽見明鏡里,白發已多多,“白發”又隱隱與頷聯下句蕭瑟的“楚山多”在意象上相呼應。生涯如同一年將盡的深秋,遙遠的故鄉更回歸無日,因此這“喜”只能是“且”喜,而白發緣愁長,卻是“無如”其“何”的嚴酷的現實。
“今日龍鐘人共老,愧君狄遣慎風波。”以感愧友人情誼作結,并隱隱透出前路上尚有風波之險。在關合詩題“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的同時,以“慎風波”暗暗反挑首聯的“生涯”、“世事”之嘆。分別之際,詩人感愧萬端地說:如今我和你們都已老態龍鐘,多虧二位舊識還叮囑我警惕旅途風波。在此之前,劉長卿因“剛而犯上”被貶到遙遠的南巴,此次奉詔內移,薛柳二人擔心他再次得罪皇帝,故有“慎風波”之勸。對此,詩人深深地為之感愧。“風波”一詞,語意雙關,既指江上風波,又暗指宦海風波。這樣一結,既寫出了薛柳二人對詩人的殷殷叮囑之情,又傳出了詩人感愧友人的神態。
綜觀全詩,或委婉托諷,或直抒胸臆,或借景言情,運用多種筆墨,向友人傾訴了因犯土而遭貶滴的痛苦情懷。語言看似質實,卻不乏風流文采。前人評對長卿七言律詩云:“工絕秀絕。”當不為溢美之詞。
參考資料:
1、趙昌平.唐詩三百首全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232-2332、張國偉 韓成武.唐詩三百首賞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400-4023、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鑒賞大典(七):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34-136shēng yá qǐ liào chéng yōu zhào ,shì shì kōng zhī xué zuì gē 。生涯豈料承優詔,世事空知學醉歌。jiāng shàng yuè míng hú yàn guò ,huái nán mù luò chǔ shān duō 。江上月明胡雁過,淮南木落楚山多。jì shēn qiě xǐ cāng zhōu jìn ,gù yǐng wú rú bái fā hé 。寄身且喜滄洲近,顧影無如白發何。jīn rì lóng zhōng rén gòng qì ,kuì jun1 yóu qiǎn shèn fēng bō 。今日龍鐘人共棄,愧君猶遣慎風波。洞門高閣靄馀輝,桃李陰陰柳絮飛。
高高的宮門和樓閣冰浴在夕陽的余暉中,桃李技葉茂密,柳絮隨風飛舞。
禁里疏鐘官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
皇宮里鐘聲稀疏,官舍中辦公的官吏已經很少,門下省里只聽見烏鳴。
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
早晨步入金殿時玉佩搖晃,夜晚捧著皇帝的沼書拜別宮門。
強欲從君無那老,將因臥病解朝衣。
想勉強跟著您一同進退,無奈我已衰老,會因病臥床而解下我這身官袍。
1、金性堯唐詩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75-276
2、趙昌平唐詩三百首全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232-233
3、張國偉 韓成武唐詩三百首賞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400-402
4、1、金性堯唐詩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75-276
2、趙昌平唐詩三百首全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232-233
1、方笑一評注唐詩三百首品讀: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04:230-231
2、(清)蘅墉塘退士編唐詩三百首評注:三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259-260
生涯豈料承優詔,世事空知學醉歌。
生涯:猶生計。
優詔:優厚待遇的詔書。
根據上下文,此當為反語。
醉歌:醉飲歌唱。
江上月明胡雁(yàn)過,淮(huái)南木落楚山多。
胡雁:指從北方來的雁。
“淮南”句:江州在淮南,其地又在古代楚國境。
楚山多,木葉零落,所見之山也多了。
寄身且喜滄(cāng)洲近,顧影無如白發何。
滄洲:濱海的地方,也用以指隱士居處。
顧:回看。
無如:無奈。
今日龍鐘人共棄,愧君猶遣(qiǎn)慎風波。
龍鐘:指老態遲鈍貌。
老:一作“棄”。
遣:使,這里是叮嚀之意。
慎風波:慎于宦海風波。
洞門高閣靄(ǎi)馀輝,桃李陰陰柳絮(xù)飛。
洞門:指深宮中重重相對相通的門。
靄余輝:遮蔽住落日的光輝。
陰陰:枝葉茂密的樣子。
禁里疏鐘官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
禁里:禁里:禁中,即皇宮中。
省:指唐門下省。
晨搖玉佩趨(qū)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wéi)。
玉佩:官員身上佩帶的玉石飾物。
趨:小步而行。
奉:“捧”的本字。
天書:皇帝的詔書。
拜瑣闈:指畢恭畢敬地離開宮門。
瑣闈,宮門。
因宮門上刻著連瑣圖案并以青色飾之,故得名。
強欲從君無那老,將因臥病解朝衣。
強:勉強。
從君:喻在朝做官。
無那:無奈。
臥病:生病臥床。
解朝農:喻不再做官。
1、金性堯唐詩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75-276
2、趙昌平唐詩三百首全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232-233
1、方笑一評注唐詩三百首品讀: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04:230-231
2、(清)蘅墉塘退士編唐詩三百首評注:三秦出版社,1990年12
生涯豈料承優詔,世事空知學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過,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滄洲近,顧影無如白發何。
今日龍鐘人共棄,愧君猶遣慎風波。
失州入幕,年歲已垂垂老矣;雖然寄身有地,但心情不能不是感傷多于慰藉。這首詩即寫這種帳觸之情。
首聯寫詩人奉詔內移沿海的感受。起句字面上稱美皇恩浩蕩,實際止用春秋筆法,以微言而寄諷意。詩人曾被貶南巴,此次奉詔內移,也是一種貶滴,只不過是由極遠的南巴內移到較近的近海之睦州罷了。所以“承優詔”云云,實是反說,憤激不平才是其真意。對句則由止句之婉諷陡然轉為無可奈何的一聲浩嘆,是真情的淋漓盡致的傾吐,也將上句隱含的諷意明朗化了。醉歌,它常常是作為古之文人澆愁遣憤的一種方式。劉長卿兩次被貶在其心靈上留下創傷,借“醉歌”以排遣,已屬無奈,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則更進一層透出詩人徒知如此的深沉感慨,這就將苦清暗暗向深推進了一步。首聯二句已點出詩人情緒,次聯則以江州景色而染之,詩脈順勢而下。
頷聯所寫即眼前之景——江水、明月、北雁、落木、楚山,渲染清秋氣氛,借以抒寫宦海浮沉的深沉感慨。浩蕩江水,凄清明月,一群北來南去的大雁掠空而過;江州一帶萬木凋零,落葉颯颯,原先被樹木遮蔽的古楚地的山嶺突然裸露出來,似乎比往日增加了許多。二句寫景,一天上,一地下,一寫水,一寫山,一近一遠,一動一靜,上下俯抑,參差交互,成就了二幅水天空寂、江山寥落的江州秋色圖。而作者的真正用意則在于通過這貌似孤立的景物畫面,來抒寫孤寂凄涼的心境和貶滴天涯的感恨。北雁南飛,暗寓詩人遷播;落術颯颯,隱含詩人晚景蕭條,且與尾聯“老”字遙相呼應;楚山之多亦正好反襯出作者的一己之微。所以,此聯妙在以景傳情,情從景出,情景相為珀芥,二者互藏其宅。
頸聯的感喟即由此種氛圍中生發。“寄身且喜滄洲近”,努力想從蕭瑟感中振起,但下句“顧影無如白發多”又跌落到感傷中。這一聯的脈理很細膩,寄身滄洲,自然是從上聯將往淮南引起的懸想,而“滄洲近”,就離自己北國的家鄉更遠了,其意又隱隱上應領聯上句的“胡雁過”。“滄洲近”又有懸想此后得遂閑適初志之意,但忽見明鏡里,白發已多多,“白發”又隱隱與頷聯下句蕭瑟的“楚山多”在意象上相呼應。生涯如同一年將盡的深秋,遙遠的故鄉更回歸無日,因此這“喜”只能是“且”喜,而白發緣愁長,卻是“無如”其“何”的嚴酷的現實。
“今日龍鐘人共老,愧君狄遣慎風波。”以感愧友人情誼作結,并隱隱透出前路上尚有風波之險。在關合詩題“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的同時,以“慎風波”暗暗反挑首聯的“生涯”、“世事”之嘆。分別之際,詩人感愧萬端地說:如今我和你們都已老態龍鐘,多虧二位舊識還叮囑我警惕旅途風波。在此之前,劉長卿因“剛而犯上”被貶到遙遠的南巴,此次奉詔內移,薛柳二人擔心他再次得罪皇帝,故有“慎風波”之勸。對此,詩人深深地為之感愧。“風波”一詞,語意雙關,既指江上風波,又暗指宦海風波。這樣一結,既寫出了薛柳二人對詩人的殷殷叮囑之情,又傳出了詩人感愧友人的神態。
綜觀全詩,或委婉托諷,或直抒胸臆,或借景言情,運用多種筆墨,向友人傾訴了因犯土而遭貶滴的痛苦情懷。語言看似質實,卻不乏風流文采。前人評對長卿七言律詩云:“工絕秀絕。”當不為溢美之詞。
參考資料:
1、趙昌平.唐詩三百首全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232-2332、張國偉 韓成武.唐詩三百首賞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400-4023、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鑒賞大典(七):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34-136洞門高閣靄馀輝,桃李陰陰柳絮飛。王維的后半生,雖然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然而在官場上卻是“昆仲宦游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舊唐書·王維傳》)因此,在他的詩作中,這類應酬的題材甚多。這首詩,既頌揚了郭給事,同時也表達了王維想辭官隱居的思想。寫法上,詩人又別具機杼。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狀物以達意,使那頌揚之情,完全寓于對景物的描繪中,從而達到了避俗從雅的藝術效果。
首聯“洞門高閣靄余暉,桃李陰陰柳絮飛”是寫郭給事所在門下省的暮春晚景。門下省官署較大,其間門戶重疊,樓宇高聳,在落日余暉的籠罩下,顯得十分壯麗。時當暮春,院中的桃李已成綠蔭,柳絮在輕輕地飛揚。郭給事在這樣幽雅的環境中居官,想來是很可樂的。
詩的前兩句著意寫郭給事的顯達。第一句“洞門高閣”,是皇家的寫照,“余暉”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陰陰”,突顯出郭給事桃李滿天下,而“柳絮飛”意指那些門生故吏,個個飛揚顯達。前后兩句,形象地描繪出郭給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門生故吏擁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頷聯“禁里疏鐘宮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是寫郭給事在省中值晚班的悠閑自在。宮禁里晚鐘敲響,官吏散歸,留下一片清靜給郭給事,他怡然自得地欣賞著鳥鳴。作為門下省的副長官,他掌管著審核政令的重大職事,倘若有心于國事,如何能有此閑心欣賞鳥鳴?聯系杜甫在門下省值班時“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春宿左省》)的情景,便可知道這位郭大人是位怎樣的官吏了。此聯的“官舍”、“省中”均指門下省,重復用詞,也表現出作者的無話強說之狀。
此兩句寫郭給事居官的清廉閑靜。如果說前兩句的景狀是華艷的,這兩句就轉為恬淡了。一個“疏”字,一個“稀”字,正好點染了這種閑靜的氣氛。詩人描寫“省中啼鳥”這個現象,意味甚濃。一般說,官衙內總是政務繁忙,人來人往,居然可以聽到鳥兒的鳴叫聲,正活畫出郭給事為官的閑靜。
王維作詩,善于抓住自然界中平凡無奇的景或物,賦予它們某種象征意義。“省中啼鳥”,看起來是描寫了景致,其實,是暗喻郭給事政績卓著,時世太平,以致衙內清閑。雖是諛詞,卻不著一點痕跡。
頸聯“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是寫郭給事官職的顯要。早朝時搖弄出玉佩的美音去金殿朝見皇帝,傍晚時捧著皇帝的詔書回到門下省給官吏們宣讀。他那恭謹的樣子,有一個“趨”和一個“拜”字生動地描寫出來了。“晨”、“夕”兩字,則使人感到他時時緊隨皇帝左右,處于一種令人囑目的地位。從全詩結構看,這里是極揚一筆,為最后點出全詩主旨作好準備。
詩的末兩句作了一個急轉,從謙恭的語氣中寫出了詩人自己的意向:我雖想勉力追隨你,無奈年老多病,還是讓我辭官歸隱吧!這是全詩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詩人的出世思想。唐人的很多酬贈詩中,往往在陳述了對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達希冀引薦提拔的用意。然而王維此詩,卻一反陳套,使人感到別開生面。
參考資料:
1、《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68-169頁2、韓成武 張國偉主編.唐詩三百首賞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70-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