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v天堂-亚洲v天堂v手机在线观看-亚洲v在线-亚洲wu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酬張少府(晚年惟好靜)

作者: 唐代    王維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wǎn nián wéi hǎo jìng ,wàn shì bú guān xīn 。?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zì gù wú zhǎng cè ,kōng zhī fǎn jiù lín 。?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sōng fēng chuī jiě dài ,shān yuè zhào dàn qín 。?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jun1 wèn qióng tōng lǐ ,yú gē rù pǔ shēn 。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酬張少府(晚年惟好靜)作者: 王維

簡介 詩詞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jié),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酬張少府(晚年惟好靜)譯文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人到晚年特別喜好安靜,對人間萬事都漠不關心。自思沒有高策可以報國,只要求歸隱家鄉的山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寬解衣帶對著松風乘涼,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彈琴。君若問窮困通達的道理,請聽水浦深處漁歌聲音。

1、彭定求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2
2、蘅塘退士全息本唐詩三百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176
3、耿建華唐宋詩詞精譯(詩卷)濟南:黃河出版社,1996:131-312
4、鄧安生等王維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144-145
5、蘅塘退士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117
6、沙靈娜唐詩三百首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199-200

酬張少府(晚年惟好靜)注釋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晚年:年老之時。
唯:亦寫作“惟”,只。
好(hào):愛好。
自顧:自念;自視。
長策:猶良計。
空知:徒然知道。
舊林:指禽鳥往日棲息之所。
這里比喻舊日曾經隱居的園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pǔ)深。

吹解帶:吹著詩人寬解衣帶時的閑散心情。
解帶,表示熟不拘禮,或表示閑適。
君:一作“若”。
窮:不能當官。
通:能當官。
理:道理。
漁歌:隱士的歌。
浦深:河岸的深處。

1、彭定求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2
2、蘅塘退士全息本唐詩三百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176
3、耿建華唐宋詩詞精譯(詩卷)濟南:黃河出版社,1996:131-312
4、鄧安生等王維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144-145
5、蘅塘退士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117
6、沙靈娜唐詩三百首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199-200

酬張少府(晚年惟好靜)賞析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這是一首贈友詩。全詩寫情多于寫景。三、四句隱含不滿朝政之牢騷。

  詩開頭就說“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描述了晚年唯好清靜、萬事皆不關心的心態,看似達觀,實則表露出詩人遠大抱負無法實現的無奈情緒。說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靜,對什么事情都漠不關心了,乍一看,生活態度消極之至,但這是表面現象。仔細推求起來,這“唯好靜”的“唯”字大有文章。一是確實“只”好靜。二是“動”不了才“只得”好靜。三是顯示出極端消極的生活態度。既不寫中年、早年“惟好靜”,卻寫晚年變得“惟好靜”,耐人尋味。如細細品味,不難發現此中包含著心靈的隱痛。

  頷聯緊承首聯,“自顧無長策”道出詩人理想的破滅和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在冷硬的現實面前,深感無能為力。既然理想無法實現,就只好另尋出路。入世不成,便只剩下出世一條路了。亦即跳出是非場,放波山水,歸隱田園,“空知返舊林”。一個“空”字,包含著幾多酸楚與感慨!此兩句亦透露了一個中年消息。王維此時雖任京官,但對朝政已經完全失望,開始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正是他此時內心的真實寫照。

  王維早年,懷有政治抱負的雄心,在張九齡任相時,他對現實充滿希望。然而,沒過多久,張九齡罷相貶官,朝政大權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貞正直之士一個個受到排斥、打擊,政治局面日趨黑暗,王維的理想隨之破滅。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無能為力。“自顧無長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悶的反映。他表面上說自己無能,骨子里隱含著牢騷。盡管在李林甫當政時,王維并未受到迫害,實際上還升了官,但他內心的矛盾和苦悶卻越來越加深了。對于這個正直而又軟弱、再加上長期接受佛教影響的封建知識分子來說,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舊時的園林歸隱這一途了。“空知返舊林”意謂:理想落空,歸隱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靜的外表下,內心深處的隱痛和感慨,還是依稀可辨的。

  頸聯寫的是詩人歸隱“舊林”后的通送適意。理想落空的悲哀被“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閑適所取代。擺脫了仕宦的種種壓力,詩人可以迎著松林清風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彈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然而在這恬淡閑適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詩人內心深處的隱痛和感慨。詩人肯定、贊賞那種“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實際上是他在苦悶之中追求精神解脫的一種表現。這既含有消極因素,又含有與官場生活相對照、隱示厭惡與否定官場生活的意味。

  “松風”、“山月”均含有高潔之意。王維追求這種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說他逃避現實也罷,自我麻醉也罷,無論如何,總比同流合污、隨波逐流好。詩人在前面四句抒寫胸臆之后,抓住隱逸生活的兩個典型細節加以描繪,展現了一幅鮮明生動的形象畫面,將“松風”、“山月”都寫得似通人意,情與景相生,意和境相諧,主客觀融為一體,這就大大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

  尾聯詩人借答張少府,用《楚辭·漁父》的結意現出詩人企羨漁父悠然獨居,不問人間窮通。歌入浦,以不答為咎,合不盡之意于言外。“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照應了“酬”字;同時,又妙在以不答作答:若要問我窮通之理,我可要唱著漁歌向河浦的深處去了。末句含蓄蘊藉,耐人咀嚼,似乎在說:世事如此,還問什么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塊歸隱去吧!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畫面,用它來結束全詩,可真有點“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的“神韻”。王維避免對當世發表議論,隱約其詞,似乎在說:通則顯,窮則隱,豁達者無可無不可,何必以窮通為懷。而聯系上文來看,又似乎在說:世事如此,還問什么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塊歸隱去吧!這就帶有一些與現實不合作的意味了。

  從表面上看,詩人顯得很達觀。可是,這種對萬事不關心的態度,正是一種抑郁不滿情緒的表現,字里行間流露出不得已的苦悶,說明了詩人仍然未忘朝政,消沉思想是理想幻滅的產物。“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兩句含義是非常深永的。他沒有回天之力,又不愿同流合污,只能潔身隱遁。他又故意用輕松的筆調描寫隱居之樂,并對友人說“君問窮能理,漁歌入浦深”,大有深意,似乎只有在山林生活中他才領悟了人生的真諦,表現出詩人不愿與統治者合作的態度,語言含蓄有致,發人深思。詩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畫面,含蓄而富有韻味,耐人咀嚼,發人深思,正是這樣一種妙結。

1、劉德重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50-151
2、賀莼唐詩寶鑒閑情逸致卷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0:17-18
3、李永祥王維詩集濟南:濟南出版社,2007:57-58

相關推薦

  • 王維
  • 贈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