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打擊弦鳴樂器之一,與中國古代流傳的竹銅鼓和東南亞國家流傳的竹管形琴非常相似。但由于流傳于僻壤山鄉(xiāng),史籍無載,直到明朝才有記錄。它歷史悠久,至今仍保持原始狀態(tài)。可以說,竹筒琴是中國古代擊弦樂器的早期形態(tài)遺存,其時代可以追溯到春秋初,有2700多年的歷史。
竹筒琴造型簡單,鋼琴體采用毛竹筒制作,全長約50厘米,直徑6厘米~10厘米,最大的厚度適合玩家手持。琴筒一端或兩端有竹節(jié),田林、都安兩地多一端有竹節(jié);南丹兩端都有竹節(jié)。在竹筒中段的兩三個不同側(cè)面,將竹皮細絲挖出若干條琴弦。每根竹絲弦長30厘米,寬0.1厘米~0.兩弦間距2.5厘米。弦的兩端仍與竹筒相連,并用竹條圈或細鉛絲箍緊,使筒體不易剝離。兩弦在同一側(cè)形成一組,一根鋼琴通常有兩到三組弦。將每組弦下的筒體弧面切成平面,兩端支撐竹馬,馬長3.5厘米,高0.8厘米。在兩弦的中間嵌入一小塊木條作為橋,使兩弦相連,以便在演奏時相互共振。橋下管體上有一個圓形的小音孔,孔徑1厘米。琴體留節(jié)一端距頂部10厘米處,還有一個稍大的橢圓形按音孔。
演奏時可以坐姿或立姿,也可以邊走邊跳邊奏。用左手握住琴頭,用右手握住小竹棍、小木棍或竹筷,打擊琴弦的發(fā)音,使整個竹筒振動。竹筒琴每組兩弦設(shè)置為同音。移動支弦的竹馬可以改變弦的長度,調(diào)整固定弦的高度。每個弦組之間的音程通常是大二度或小三度,音域約為六度。左拇指開閉琴頭按音孔,改變筒內(nèi)氣柱振動,使竹筒琴成為氣鳴樂器,音色也相應(yīng)變化。竹筒琴和銅鼓維肖的發(fā)音。當(dāng)鋼琴末端擊中地面時,它可以發(fā)出類似于敲擊銅鼓的鼓心的聲音;擊中地面時,關(guān)閉孔,發(fā)出類似于敲擊銅鼓的鼓邊的聲音;單擊琴弦,發(fā)音與敲擊銅鼓的鼓聲相同;如果同時擊中弦擊中地面,配合打開和關(guān)閉音孔,就像敲擊銅鼓的鼓邊、鼓心、鼓腰等不同部位一樣。音色變化豐富,柔和響亮。竹筒琴是一種集弦鳴、氣鳴、體鳴為一體的樂器用音高、音色和節(jié)奏的變化,能表現(xiàn)出不同的音效和各種氣氛。竹筒琴可用于獨奏或合奏,演奏形式因地而異。在南丹地區(qū),竹筒琴多與銅鼓合奏,常用于哀悼活動;在田野、都安等地,竹筒琴常用于弦樂,多用于獨奏夕、正月、春節(jié)或節(jié)日娛樂場合,有時與銅鼓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