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記載,楊家自楊業開始興旺,楊業是北漢的名將,本名重貴。他勇猛善戰,多次立下奇功,官至建雄軍節度使。北宋滅亡北漢后,楊業跟隨他的主人劉繼元歸降宋朝,仍然擔任代州刺史,并被任命為右領軍衛大將軍,在代州堅持抵抗遼兵。
《宋史》記載楊業有七個兒子,楊延朗、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環、楊延貴、楊延彬、楊延玉。七子都是英勇善戰之輩,并且先后戰死沙場。楊家男兒戰死之后,楊家女將也競相上戰場,殺敵作戰,保家衛國,這才有了楊家的赫赫威名。
在今存的代縣楊忠武祠中存放的《楊氏族譜》,是從楊六郎這一支算起的,在這一系的族譜中并沒有楊志的記載。而其他五位兄弟的后人并沒有編寫入楊忠武祠中存放的《楊氏族譜》。再加上當年“金沙灘”一戰,死傷多半,除楊六郎的后人繼續從政從軍,大部分的后人都選擇了隱居求生,不再從政習武。
從各種史料中得出,楊志在宋徽宗時期做殿帥府制使。當時楊志23——25歲,楊文廣已經去世,楊志應該是楊家將從楊業開始的第七代人。而且經過查證,楊志屬于楊三郎的后人,是楊正心的叔伯哥。
《水滸傳》中的楊志,有贊詩為: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
虹霓氣逼斗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
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楊志也許是因為楊家的后人,所以整個人帶著點精忠報國的心思,并且一心都撲在了朝廷上。在上梁山之前,他曾經就已經有一次犯罪的記錄。當時他為了免受責難,也選擇了逃難,并且當時還遇到了梁山的首領王倫。而王倫當時看他的武功與林沖相仿,兩人爭斗難分勝負,于是便有心將他留在梁山。不過當時楊志已經受到恩釋,一心想的是回到京城中官府原職。就算他后來因為生辰綱被劫,最后入了梁山,落草為寇,但是卻還是想著日后能到邊疆上殺敵,為自己的妻兒博一個錦繡前程。
李卓吾說:“楊志是一勇之夫,如何濟得恁事也!須以思結這十四人,方可商量事體,要行便行,要住便住。一味亂打眾人,自然拗起來。雖然由你智勇足備,亦不能跳出這七個人圈套了。徒自作惡耳,蠢人,蠢人!”
楊志的確在生辰綱一事上有所欠缺,但是并不能就此說明楊志是個蠢人。楊志實際上還是比較精明的,不然如何能在刺配大名府之后被梁中書看中。再者說,在押解生辰綱的途中,楊志并不贊同到林里休息。
他發現有人在對面松林里“舒頭探腦價望”,馬上前去盤問。他一見眾軍漢買酒,就斷然制止,生怕中了蒙汗藥的計策。只不過因為當時他過于壓制士兵,所以到了最后大家都不聽他的勸告,如此才給了晁蓋等人以可乘之機。
他明白天下形勢:“如今須不比太平時節”,也明白一路的情勢,他知道黃泥崗“正是強人出沒的去處”,“閑常太平時節;白日里兀自出來劫人,繡道是這般光景”。
當然他還有一點缺點,那就是太過專斷而不得民心。在押解生辰綱的途中,正是因為他的專斷,使得隊伍里面怨聲載道。而到了后來,才讓眾人不服管教,不聽他的勸告,最終中了晁蓋等人的蒙汗藥的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