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聚寶盆》里,張衛健飾演的沈萬三,從一個吃不飽飯的窮孩子成長為一代巨商,還與朱洪武交了朋友,這個故事真的很勵志。但遺憾的是,他只是一個民間商人,在正史中不太可能有專門記載他的傳記,只偶爾有些提及,而且都是很簡短的描述,這導致了民間的傳說和戲說頗多,各種謎團一直存在,難以解開。
網絡配圖
《明史》記載沈萬三叫沈秀
沈萬三這個名字最廣為人知,但在《明史》里,他叫沈秀。在孔邇《云焦館記談》、蔣一葵《長安客話》里,他叫沈萬山,而在《周莊鎮志》及各種墓志銘里,他還有沈進、沈富、沈萬三秀等諸多名字。哪一個正確呢?對照起來看,沈富,字仲榮,這個名和字,比較可靠。沈進、沈萬山之類的名字,無非是后人贊美他經商有成、財富如山罷了。綜合明代學者楊循吉《蓬軒別記》和《明史》的說法,沈萬三秀這個名字應該是綜合了其本名、“行三”和朝廷戶籍制而成。“秀”,在明代,是階層等級制的一個劃分。明初沿襲元制,將百姓分為哥、畸、郎、官、秀五等,秀是最上等。其中又按財富多寡再分若干等級,“富者,謂之萬戶”,沈富恰好行三,又分在“秀”的第三等,于是有了“沈萬三秀”之名。
馬皇后口中的沈秀,顯然是官方對小民習慣上的稱謂,相當于“姓沈的富商”,如此而已。
地方志和墓志銘顯示,沈萬三并非明朝人
關于沈萬三的傳說非常多,如扳魚得聚寶盆、洪武皇帝搶奪聚寶盆等。至于電視劇里說他跟朱元璋是把兄弟,這已然不是傳說而是戲說或惡搞了。
信史里則有沈萬三參與修筑南京城墻,主動犒軍,惹惱了朱元璋,虧得馬皇后說情,才發配云貴的說法。由于《明史》乃清人所修,我們信歸信,得多留個心眼才好。稀奇的是,有些地方志和墓志銘卻顯示,沈萬三并非明朝人。
網絡配圖
成書于乾隆年間的《吳江縣志》里說:“張士誠據吳時萬三已死,二子茂、旺秘從海道運米至燕京”。史料源自明人莫旦撰寫的《吳江志》。當然,莫旦自己似乎缺乏自信,在文后加了存疑的注釋。
在《周莊鎮志》里,沈萬三似乎還有一個兒子叫沈榮。筆者不太相信,兒子取名,為何不避父親的諱?這有違常識。
如果沈榮確是沈萬三之子的話,他的墓志銘倒是可以作為莫旦的證據,其墓志銘說:沈榮死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秋八月,享年71;(其子)沈森與父親死于同年,享年48。
也就是說,1368年朱元璋稱帝時,沈榮已經62歲,如果他是沈萬三的兒子,那么沈萬三起碼80多歲了,又如何跟朱元璋稱兄道弟、發生那么多糾葛?關鍵在于《周莊鎮志》的記述本身矛盾太多,使我們無法相信它的真實性,也就推翻了沈萬三“生于元朝,死于元朝”的說法。
網絡配圖
倒是沈萬三的親侄子沈漢杰的墓志銘給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戶,說沈家獲罪,是在洪武15年,流放地是云南。雖然時間上與《明史》有出入,但從一個側面能夠說明沈萬三是經歷過明王朝創立的,說他是元末明初人,當不為錯。
沈萬三是否在南京居住過,沈漢杰的墓志銘做出了否定回答,這與信史記載是截然相反的。如此,不但讓明人郎瑛《七修類稿》中所說的南京會同館是沈萬三的故宅、玄武湖是沈家后花園的說法,失去了可信度,也使得《明史》中沈萬三參與修筑南京城墻、犒軍等等變得脆弱起來。誰對誰錯,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