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中興劉氏、再造炎漢,諸葛亮連續(xù)五次北伐。然而,可惜大勢在魏,即使諸葛亮是天下英才,也無法扭轉大局。只能采取主動進攻代替消極防守,借此延續(xù)國祚。
北伐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戰(zhàn)略、戰(zhàn)術都有問題。
網絡配圖
荊州,東漢十三州里人口最多,有六百多萬。其中,南陽一郡就有二百四十萬,幾乎等于關中加洛陽。南陽郡治宛城商業(yè)發(fā)達,王莽時期就已經聞名天下。除此之外,荊州控遏巴蜀、聯系吳越,是南方第一等要地。
河北地區(qū)臨??可?、土地廣闊、人煙密集,發(fā)展?jié)摿O大。劉秀起家于河北、定都在洛陽,使得這里得到充分開發(fā)。即便漢末屢遭戰(zhàn)亂,河北地區(qū)的恢復速度依然比其他地方快。河北以冀州為核心,是整個天下土地最肥沃的地方。袁氏集團以這里為大本營,曹操更是把自己的封國放在這里。
關中,內有秦川沃土,外有四塞險要,加上對華北高屋建瓴。因此,一直都是帝王基業(yè)。周天子借此成為天下共主,秦國以此對抗東方六國,劉邦憑借這里統(tǒng)一天下。
諸葛亮在戰(zhàn)略上的失誤就是為了“聯吳抗魏”而放棄荊州。這意味著北伐遠離曹魏腹心,意味著戰(zhàn)爭變成拉鋸。
從荊州出兵,能對曹魏腹心構成直接威脅。荊州與中原之間只隔著一個南陽盆地。而且物資轉運方便,不僅一路平原,還可以利用漢水。此外,還可以掌握戰(zhàn)爭主動權,既可以進攻洛陽,也可以威脅關中。
網絡配圖
出漢中遠不如出荊州方便。東漢末年,關西總人口不足百萬,糧食物資需要關東轉運。所以,即使占領這里,也只能取得地利,支撐不了諸葛亮統(tǒng)一。為什么曹操寧可死磕孫劉,也不愿完全統(tǒng)一北方,就是不想把資源浪費在這里。
要從荊州出兵,與東吳的關系繞不過去。荊州在揚州上游,東吳方面沒有險要可以依托。所以,不論怎么分割,孫權都不可能接受。
這種情況下,蜀漢想要保留荊州,更加需要占領南陽。南陽盆地與東漢中接壤、在長江以北、自成一體,只要防守宛城、襄陽,就可以同時阻擋曹孫。
兵法上強調,正面交戰(zhàn)來穩(wěn)定局勢,出奇兵來取得勝利。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都符合這一原則。如果完全沒有風險,那就不是戰(zhàn)爭了。
諸葛亮在戰(zhàn)術上的最大的問題就是保守。焦點集中在魏延的“子午谷”謀劃。
諸葛亮首次北伐對曹魏造成的威脅僅次于關羽襄樊之戰(zhàn)。當時,蜀漢南中六郡叛亂,兵力被牽制在南方,與孫權的關系也沒有修復,曹魏放心將主力調去東線。諸葛亮偏偏就在平定南中后出兵關中,于是形勢大好。
這時爭議出現了,魏延主張走子午道、直撲長安,諸葛亮堅持先取隴右再謀關中。仔細考量一下,魏延是豪賭,諸葛亮是持重。
網絡配圖
關中東西狹長、南北缺乏縱深、險要全在外圍,因此,只要長安失守,其他地方就能不戰(zhàn)而下。漢中與關中之間有四條道路,子午道離長安最近。但是,魏延的謀劃太險,只要任何一個步驟出錯,五千精兵就會被葬送。
隴右位于青藏高原邊緣,對關中居高臨下。占據這里,就能對關中構成致命威脅。西漢末年的隗囂,隋朝末年的薛舉,都是借助地利與制霸一方。不過,正是因為威脅太大,劉秀、李淵都是不惜一切代價打下去,最終平定隴右。
魏延謀劃還有一個優(yōu)勢,那就是方便搶占潼關。東漢末年,潼關取得函谷關,成為關東、關西的分界,并且更加險峻。前有曹操借此遏制關西群雄,后有金國以此阻擋蒙古鐵騎。即使諸葛亮攻占隴右、殺入關中,依然會被阻擋在潼關城下。
既然最好的機會錯過了,那么后四次北伐自然就差強人意了。奪取武都和陰平、遮蔽漢中外圍關卡,已經是諸葛亮最大的收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