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羅馬帝國在瓦倫提尼安三世的統治下,蠻族入侵不斷加劇,達到了大遷徙時代的頂峰。埃提烏斯被譽為“最后的羅馬人”,他的奮斗支撐了西羅馬帝國的存在。甚至在匈人王阿提拉領導匈人聯合部落發起大規模入侵之際,他還與西哥特暫時結成聯盟,聯軍最終在公元451年的沙隆會戰中擊敗了阿提拉。
埃提烏斯再次挽救了西羅馬帝國。但他隨后卻被妒忌其威望與成就的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所殺。瓦倫提尼安隨機又被士兵們殺死,其混亂的局面已經預示著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時間為期不遠。公元476年9月4日,蠻族將領奧多亞塞罷免了最后一位西羅馬皇帝,西羅馬宣布滅亡。
與此同時,東羅馬帝國反哥特政策卻取得了相應的成功。雖然哥特人仍大舉作為帝國的士兵加入軍隊,但他們現在是作為個人傭兵的的身份,并由帝國將領來指揮。雖然哥特人及阿蘭人等蠻族將領在東羅馬帝國上層勢力依然很大,諸如阿蘭人軍事首領阿斯帕爾,就是對君士坦丁堡影響極大的人物。但東羅馬帝國很快又依靠小亞細亞境內的伊蘇里亞勢力,壓制了哥特勢力。之后伊蘇里亞人大量進入軍隊,甚至出現了一位伊蘇里亞皇帝,從而約束了哥特人在政壇上的勢力。
到了公元498年,伊蘇里亞人的勢力也被控制與瓦解。雖然他們與哥特人依舊在帝國中定居于服役,但他們對于國家政權的顛覆性影響已經消失了。
西羅馬與哥特聯軍在沙隆會戰中擊敗匈人王阿提拉
總之,在5世紀末這個階段,東羅馬帝國在歐洲大遷徙時代最危險的時候,幸運地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帝國在“休養生息”,慢慢依靠其當時的地理優勢積蓄力量,但卻并非表現為軍事上的成功。例如在利奧一世統治時期,東羅馬軍隊于公元466年遠征占據北非的大遷徙民族汪達爾人,結果以慘敗而告終。

但到了6世紀初,“休養生息”的成果終于作用到了軍事方面。當時,東羅馬—拜占庭軍隊的實力已經恢復,新式的羅馬鐵甲重騎兵在經過了長達兩個世紀的探索時期,現在逐步走入成熟。在那個時代,他們的表現將一改人們對于從羅馬共和國時代延續下來的羅馬騎兵相對衰弱的習慣性認識。在6世紀拜占庭名將——貝利撒留的率領下,他們超越了大遷徙各民族中的各式重騎兵,并與當時世界上最強的波斯薩珊重騎兵展開巔峰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