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都保衛(wèi)戰(zhàn)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之一,其成功也是朱元璋打贏陳友諒并重用他的一個重要因素。號稱率領六十萬大軍的陳友諒竟然無法攻破只有兩萬人防守的洪都城,這場戰(zhàn)役打了85天,犧牲了數(shù)萬將士的性命,不僅有利于消耗陳友諒的戰(zhàn)斗力,也嚴重打擊了他的士氣。
作為元末時期的梟雄人物,陳友諒經歷了無數(shù)大小戰(zhàn)役,也是一位杰出的軍事人才,實力應該可以碾壓對手。但為什么在如此長時間內卻無法攻占洪都城呢?

陳友諒
一、過于輕視自己的對手
陳友諒作為一個可以和朱元璋相提并論的梟雄人物,在得知洪都守城之主是朱元璋那個花天酒地的侄子,并在密探的告知下守城軍士只有2萬人之后,心理除了高興之外還深深的替朱文正不平。在怎么說他也是朱元璋的親侄子,明知道其天天就知道尋花問柳不理政事的,朱元璋那么多大將不派卻單單選他,估計老朱在心理有想借自己的刀殺他侄子的嫌疑。自古以來在國人所受的教育里,那些英雄人物都是經歷百般磨難才能成為當世豪杰的,而朱文正這種惡名在外的公子哥自然不會是個大人物,只要自己稍微攻幾天他就會投降或者棄城而逃的。只是,陳友諒忽略了朱文正真正的軍事才能,洪都保衛(wèi)戰(zhàn)時他鎮(zhèn)定自若的指揮,身先士卒的戰(zhàn)斗,其軍事才能不亞于徐達、常遇春等大帥。而作為三軍統(tǒng)帥的朱元璋正是發(fā)現(xiàn)自己侄子的軍事才能,才在眾人疑惑中任命朱文正為守軍主帥,并加派鄧愈、薛顯等名將輔佐。

朱文正
二、將士們必勝信念的支持
朱元璋看似只給洪都留下兩萬將士,而且洪都有八門之多,分到各門的守軍人士并不多,這更造成了陳友諒的輕敵。只是他不知道的是,這兩萬人可是朱元璋嫡系中的精銳之士,個個都是身經百戰(zhàn)的勇士。而且這些人都跟隨朱元璋的時間比較久,他們堅信只要按照朱元璋安排的守城策略,只要他們英勇作戰(zhàn)就一定能夠守住洪都城的。況且朱元璋已經明確告訴他們,只要他們堅持住,自己湊集好軍械糧草就一定來救他們的。作為朱元璋的嫡系,他們對朱元璋的話是深信不疑的,在作戰(zhàn)中英勇頑強,一度把陳友諒的攻城士兵嚇得連連后退,甚至還被薛顯帶人搞個反沖鋒。
三、有條不遜的防守作戰(zhàn)
大家都抱著城在人在、城亡人亡的心頭,所以在作戰(zhàn)時同仇敵愾,主將朱文正與所有士兵一樣親上戰(zhàn)場,指揮守軍多次打退漢軍的進攻。在守城的過程中,漢軍也曾多次撕開了城門的口子,但是奇怪的是守軍根本沒有出現(xiàn)驚慌失措的局面,一部分士兵在前方堵住口子,一部分士兵在后面重新修筑城門,搞定陳友諒多次認為這群守城的士兵不是人而是機器。陳友諒嘗試更換不同的城門來進攻,都是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根本沒有機會沖進城中。而看著尸體都堆著一層又一層,戰(zhàn)士們沒有一點膽怯,前面的倒下后面的的及時補上,大家對于死亡根本毫不畏懼,這種玩命的守城 態(tài)度嚇得漢軍多次在沖鋒的路上退卻。
洪都之戰(zhàn)
四、大炮等新式武器的支持
陳友諒在攻打洪都城時患了一個失誤,就是沒有把大炮帶上,雖然當時的大炮操作起來并不是很方便,而且攜帶的時候也麻煩,但是其發(fā)射的威力還是很大的,尤其是對于攻城守城的將士來說。而 朱元璋在洪都卻配備了充足的大炮和彈藥,漢軍好不容攻進一個缺口時被守軍的大炮轟幾次后,都爭先恐后的急忙后退。大炮造成的不僅僅是士兵的犧牲,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陳友諒將士的士氣,更讓其不敢一直持續(xù)的進攻。
正是 在杰出軍事首領帶領下,在新式打包的支持下,在必勝信念的鼓舞下,洪都之戰(zhàn)愣是以兩萬之人抵住了陳友諒六十萬大軍連續(xù)八十三天的進攻,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一次以少勝多的案例。而正是由于這次戰(zhàn)爭的失敗,在后面的潘陽湖之戰(zhàn)中陳友諒更是連連失利,從而在自己處于優(yōu)勢的情況下轉為劣勢,并最終付出了生命。而 朱文正通過此戰(zhàn)一戰(zhàn)成名,后來雖然由于政治智商太低被囚禁而死,但其子嗣成為了唯一一位非朱元璋子孫而封王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