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v天堂-亚洲v天堂v手机在线观看-亚洲v在线-亚洲wu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西漢三代名臣的削藩之路,誰最有本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西漢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西漢自開國以來,諸侯王勢力過大,一直是影響中央集權的主要隱患。漢高祖劉邦在位期間,曾以謀反等罪名清除了七大異性諸侯王中的六個,并大封劉姓諸侯王。但同姓諸侯王叛亂事件仍時有發生,為此,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代帝王在位期間,都曾進行過“削藩”,意圖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文、景、武三帝削藩的背后,各有一位出謀劃策、頗有名氣的重要謀臣:漢文帝時的賈誼、漢景帝時的晁錯、漢武帝時的主父偃。

  西漢三代力主削藩的謀臣,都對諸侯王的危害有著深刻的認識,并提出了削藩策略,也深受當朝皇帝重視和賞識。但從過程和結果看,賈誼和晁錯的削藩之路并不順利:賈誼生前削藩無果,最后郁郁而逝;晁錯削藩引發“七國之亂”,被景帝下令腰斬于市,出師未捷身先死,削藩半途而廢。而主父偃卻不費一兵一卒,幫助漢武帝順利完成了削藩,解決了困擾西漢多年來的一大難題。

  三位名臣的削藩目標基本一致:通過削減諸侯王的封地,減弱其勢力,加強和鞏固中央集權。但為什么只有主父偃能成功?綜合分析當時的形勢和三位謀臣的削藩策略,不難看出,和賈誼、晁錯相比,主父偃的削藩策略確實技高一籌。

  為什么這么說呢?分析一下賈誼、晁錯的削藩策略及失敗原因,就會找到答案。

  一、賈誼:自相矛盾,生不逢時,空有抱負難施展

  賈誼對諸侯王國土過大、權力過高對中央政府的危害有著深刻的認識。因此給文帝上疏《陳政事疏》(《治安策》),詳細分析削藩的必要性和措施,明確指出,諸侯王叛亂不在于他們與皇帝的關系疏遠還是親近,“故疏者必危,親者必亂”(《漢史》),并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資治通鑒》)的觀點,即,想長治久安,就要多建諸侯國,削弱他們的勢力,將他們的土地分割,分封給其子孫,子孫少的,就先分割后空置,等有了子孫后再封給他們。 而且,一寸土地、一個人口,皇帝也不占他們的,只是為了天下安定才這么做。

  賈誼的削藩理由很充足,方法看起來也很簡單,即:分國而治——多建立諸侯國,將大的諸侯國,分割成若干小國,封給他們的子孫,這樣,諸侯國就會越來越小,勢力自然也就越來越弱,以后就便于治理,不會對朝廷構成威脅了。

  但文帝卻并沒有馬上推行,致使賈誼的削藩策略在其生前并未見到成效。究其原因,主要是得不到文帝支持、自身性格弱點及削藩策略自相矛盾。

  一是政治原因。文帝即位前,一直做代王,并不是太子。呂后死后,朝臣誅除呂氏家族,迎立文帝即位,但并不符合皇位繼承的法統,當時劉氏子孫對此多有不服者,文帝的政權并不穩固。此時削藩,勢必會引起動亂,影響并不穩固的皇位。所以當時文帝的治國重心是以穩定統治、鞏固皇位為主。

  二是性格原因。賈誼少年得志,又有才華,很想有一番作為,他提出的一系列改革建議深受文帝賞識,但卻引起了周勃、灌嬰等一些功臣權貴的妒忌。而他又不注意緩和與重臣權貴的關系,有些改革措施,如他提出的“列侯就國制度”(封侯的功臣列侯離京到自己的封國居住)則直接損害了功臣列侯的利益,所以他們就聯合向文帝詆毀賈誼,說他“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漢書》),影響穩定。

  文帝此前長期在代地做藩王,即位初期還沒有在朝廷內培植起自己的政治勢力,根基較淺,只能倚重重臣權貴。兩相比較,只好在重臣權貴的壓力下,將賈誼貶離京城,后郁郁而逝,其削藩建議自然也就受到影響。

  三是削藩政策不夠完善,甚至自相矛盾。如,他既強調“疏者必危,親者必亂”,諸侯王叛亂不分親疏;又建議實行“以親制疏”,擴大血緣關系近的諸侯王的勢力,用以制約關系疏遠的諸侯王。如梁懷王死后無子,封國應該撤銷,但他卻建議立劉武為梁王,并擴大梁國封地。

  文帝采納了賈誼這一建議,在后來的“七國之亂”中,劉武雖然為平定叛軍做出了貢獻,但其勢力卻越來越大,驕橫跋扈,甚至爭奪皇位、濫殺大臣,幾乎釀成禍亂。

  二、晁錯:激化矛盾,措施強硬,出師未捷身先死

  晁錯是景帝時期的寵臣,也是西漢第二位極力主張削藩的大臣。早在景帝做太子時,身為太子家令的他就深受景帝寵信,并多次向文帝和時任太子的景帝提出削藩建議,但文帝皆未采納。

  景帝即位后,深知諸侯王勢力對中央集權的影響,因此很快提拔主張削藩的晁錯做了內史、御史大夫。景帝對晁錯極其寵信,晁錯權勢日重,景帝二年即提出了《削藩策》,明確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漢書》)——削藩越早,禍害越小;削藩越晚,禍害越大。

  晁錯的削藩得到了景帝的大力支持,景帝和晁錯很快就抓住諸侯王的過錯,下令削去了趙王、膠西王、楚王的幾個郡、縣。

  初戰告捷,景帝和晁錯又直接下令削掉吳王的兩個郡。這種強硬的削藩手段,直接激發了朝廷和部分諸侯王的矛盾沖突,幾天后,以吳王、楚王為首的七個諸侯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聯合反叛,從而引發了歷史上有名的“七國之亂”。

  為盡快平息叛亂,情急之下,景帝聽取了舊臣袁盎的意見,將晁錯腰斬,但叛軍并沒有因此退兵,最后只好派周亞夫為大將,傾全國之力,苦戰三個月,才將叛亂平息。

  晁錯和賈誼一樣,認識到了諸侯勢力過大對中央政權的影響,但他過于強硬的削藩手段,不但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反而激化了朝廷和地方諸侯國的矛盾,使雙方的矛盾隱患公開化,引發了一場自西漢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內亂。

  雖然景帝在平息叛亂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抑制諸侯王國的勢力,但諸侯勢力對中央政權的影響隱患并沒徹底解決,晁錯作為削藩的最大策劃者也落了個功敗身亡的結局。

  三、主父偃:轉移矛盾,順勢而為,一舉多得策略高

  困擾文、景兩代帝王的諸侯國尾大不掉問題,到了漢武帝時代,因為一個人的出現,而被順利化解——此人就是主父偃。

  主父偃出身貧寒,早年曾在燕、趙、中山等國游學,但一直不受待見。不過,多年的游學經歷,使他對諸侯國的情況了如指掌,這也為他以后幫助漢武帝順利削藩打下了基礎。

  后來,主父偃直接上書漢武帝,敞談對時政的看法,當天就被召見,漢武帝感嘆與其相見甚晚,并在一年之中四次升遷,成為漢武帝極為器重的謀臣。“書奏天子,天子召見三人,謂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于是上乃拜主父偃、徐樂、嚴安為郎中。(偃)數見,上疏言事。一歲中四遷偃。”(《史記》)

  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上書《推恩令》,建議朝廷下令,讓各諸侯王推行恩德,將過去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王位和封地的權利,擴大到全部諸侯子弟,將各諸侯子弟封為侯,并和嫡長子一樣享受土地分封。

  這樣,各諸侯國給子弟施行了恩德,子弟們得到了封地,也體現了皇上的仁義政德,皆大歡喜,而諸侯國的土地經過分封后,勢力就越來越小。“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史記》)漢武帝很快采納了這一建議,在全國推出推恩令。

  看起來,推恩令與文帝時賈誼的“分國而治”策略——“眾建諸侯而弱其力”并無區別。但實際上,主父偃的推恩令比賈誼的“分國而治”策略要高明得多:

  一是“國”與“侯”的區別。賈誼的分國削藩,是將諸侯王的大國分解為多個小國,分給子孫,但分得土地的子孫,其身份仍為諸侯國王,政治地位甚至高于當時中央直屬管理的“郡”,仍相當于一個個獨立王國,朝廷并沒有增加直接管轄范圍。

  而推恩令則明確將諸侯子弟封為“侯”,在當時體制下,“侯”國隸屬于“郡”,地位與縣相當,“郡”受朝廷直接管理,這就相當于減少了諸侯國的管轄面積,大大增加了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區域。

  二是“淺”與“深”的區別。賈誼的分國而治策略,主要是削減諸侯國的土地,屬于“淺”層次的削藩,沒有觸及到各諸侯國深層次的政治、經濟管理體制,分封后的小國仍擁有官員任免、制定稅收政策等政治、經濟權力。

  而實施推恩令后,諸侯子弟分封為侯,侯國歸郡管理,其官員任免、稅收財政等權力都受朝廷直接管理,這又從經濟上削弱了諸侯國勢力,而增強了朝廷的管控能力和經濟勢力。

  三是“難”與“易”的區別。無論是賈誼的分國而治,還是晁錯的強制削藩,都是朝廷主動發起的削減諸侯土地行為,極容易引發矛盾沖突,如何把握好節奏尺度,難度較大,晁錯削藩引發“七國之亂”的悲劇已經證明了這點。

  而推恩令是以諸侯王推行恩德的名義進行分封,受益最大的是原先得不到爵位和封地的眾多諸侯國子孫,這樣就巧妙地將朝廷與地方的矛盾,轉移到了諸侯國內部。面對翹首以待的家族子孫,諸侯國不得不主動分地封侯,大大減少了推恩令的實施難度。

  當然,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之所以能順利實施,并徹底解決諸侯國勢力過大問題,也與當時的形勢有關。比如,經過文景二帝的削藩,到武帝時,諸侯國的勢力已有所削弱,客觀上為推恩令的實施創造了條件;為配合推恩令,漢武帝還先后推出了《附益之法》、統一貨幣鑄造、鹽鐵專賣等法令法規,從政治、經濟等方面加強對諸侯國的制約,促進了削藩政策的高效推進。

  但從文、景、武三朝三位名臣制定的削藩策略來看,主父偃的推恩令,無疑技高一籌,是設計最巧妙、實施最容易、效果最徹底的成功之策。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