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v天堂-亚洲v天堂v手机在线观看-亚洲v在线-亚洲wu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古代兩方交戰為什么不斬來使 如果斬了來使會怎么樣

  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是,為什么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現在我們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戰爭本來是殘酷的,反人性的,為什么還要給戰爭制訂規范?你看那時候諸侯國之間的戰爭,說白了就是一家人內斗,都是在周天子的統一領導下。既是一家人,所以能談就談。因此用規則來處理爭執,其實是最好的方式。在通信不發達的時代,使臣是兩個國家之間溝通調節的紐帶,對于避免戰爭是很有幫助意義的。

  所以各國對于使節都非常尊重,派出的外交使節是不可侵犯的。即使是兩國處在戰爭狀態,使節仍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這點和現代的外交制度有點相似。但是“春秋無義戰”,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違背周天子的詔命頻繁交戰,爭奪地盤。春秋早期,諸侯還會講究一些戰爭禮儀,“兩國交兵,不斬來使”,反而會以禮相待,好吃好喝好招待。

  但是從春秋末期開始,這種戰爭禮儀就被破壞了。戰爭打多了,仇恨也多了,戰爭開始充滿了詭譎和突然性,開始講究謀略,一切以戰勝對方為直接目的,不管禮儀,甚至殺降、屠城、傷害平民這種事也屢屢發生。所謂“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雖然還存在,但也不再是絕對的“了。此時使節的地位,完全建立在己方的軍事實力基礎上。

  此時的“不斬來使”,已經不是在考慮禮節的問題,更多是因為斬殺使者會中斷一條信息來源。比如三國時期,使者已經成了一種重要的情報來源,使者可能是來刺探情報的,但也可能會泄露情報,如司馬懿就是通過蜀漢使者,得知了諸葛亮的飲食起居,推測到其命不長久。有智慧的人常常會將計就計,故意向使者釋放一些假信息,讓來使上當,如“蔣干盜書”等。

  當然,這些都是“不斬來使”的情況,那如果斬了,又會怎樣?

  斬殺來使的做法,多數見于對外戰爭,目的只有一個:血戰到底。如南宋晚期,王堅守衛釣魚城,為了表示絕不投降,將蒙古大汗蒙哥派來勸降的南宋降臣晉國寶處決于釣魚城閱武場。再如明嘉靖時期,蒙古俺答汗派遣使節請求與明朝通商,明廷不審是非,將使節斬于市。激怒俺答汗,蒙古騎兵隨即南下一路燒殺搶掠,導致重大邊境危機。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不僅是中國慣例,也是全世界遵循的戰爭底線。戰爭是政治最激烈的一種體現方式,外交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而使者就相當于是一部“手機”,替雙方傳達意志,動嘴能解決的事兒,何必拼刺刀?但是如果殺了使者,就等于表明態度:沒商量,亮刺刀吧!“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句話,用現代話解釋,就是:吵架歸吵架,你別摔手機!一旦摔了手機,這事就大了!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