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了解:在古代,皇帝下葬時會停尸,這是一個不為人知的知識。現在,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讓我們繼續往下看吧。
其實關于這個問題,在歷史上并不算少見,停棺在歷史上的皇家中還算是比較常見的,不僅是皇帝的棺材會停放一段時間,甚至是一些皇后,太后,妃嬪的棺槨都會停。而至于停放的原因并不算太多。
我們以清朝例,清朝的皇帝,太后,妃嬪等去世之后,其棺槨都要停放一段時間再下葬。有些停幾個月,而有些就得停好幾年,甚至是十多年才下葬。雖然停放的時間有所不同,但是停放的原因卻都大同小異。那么具體是什么原因呢?

一、陵墓尚未修建完成
皇帝剛繼位的時候,就需要選派大臣去為自己挑選“萬年吉地”,實際上也就是陵墓。等到選好以后,便開始招募工匠去修建,修建時間的長短,具體還是要看陵墓的大小、皇帝的標準、以及工匠的干活效率。一般來說,皇帝陵墓的修建時間最長不會超過十年,最短也不少于1年,畢竟很多材料都得從其他省份調運,在交通極為不便的條件下,沒有幾個月是完成不了的。
但是有些皇帝卻還沒等到自己的陵墓修建完成就駕崩了,在陵墓尚未修建完成之前,皇帝的梓宮是不能入葬地宮的,因為這關乎到王朝的龍脈,所以是絕對不能兒戲的。因此,皇帝去世之后,也并不是及時入葬,而是等到陵墓竣工之后,才可以入葬。比如慈禧太后,就是在去世一年之后才正式入葬菩陀峪定東陵的。

但也不是每個皇帝都能在自己剛繼位的時候就修建陵墓。比如我們熟悉的康熙大帝,就是在自己繼位十五年之后,才開始著手于陵墓的修建。當然了,康熙之所以這樣做,并不是因為他不想,而是因為當時清朝剛入關不久,國力還很弱,國庫空虛,再者來說,此時他的皇父也剛去世不久,精力不足。所以自然會往后推遲。
不過在康熙駕崩之后,其棺槨并沒有出現停棺的現象,畢竟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陵墓早就修好了。康熙帝的景陵與康熙十五年二月初十開始動工修建,康熙二十年二月建造完成,歷時五年之久。

二、禮制原因
在清朝的皇帝、皇后、妃嬪去世之后,都會有停棺的現象出現,但除了我們上面所說的陵墓尚未修建完工這一原因之外,還有一點就是禮制的原因。為何這么說呢?
我們還是拿康熙帝來舉例子。康熙帝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駕崩,并在雍正元年九月初一(1723年10月3日)的時候,正式安葬于景陵地宮。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康熙帝去世之后并沒有及時入葬地宮,而是等了足足十個月之久,才正式入葬地宮。
但我們也說了,康熙帝的陵墓早在康熙二十年的時候就修建完成了,沒理由要停放這么長時間。但我們要知道的是,皇帝去世之后,會舉行很隆重的喪葬典禮,全國各地的臣屬和貴族都得前來祭拜,喪葬禮儀非常繁瑣。

但是皇帝的梓宮并不會一直停放在乾清宮,而是在禮儀行罷,便將其移到殯宮暫安一段時間。清代的殯宮有景山內的壽皇殿、觀德殿和雍和宮的永佑殿,至于該停放在哪個地方,并不固定。
等到梓宮到達殯宮后,逢滿月、百日或是清明等,還要舉行“致祭禮”。所以等到這一系列禮儀完成之后,也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了。而至于說但不擔心腐壞,其實完全不用擔心。因為皇帝駕崩后,尸體在入棺槨時會做好一系列的準備,其棺槨則會分為“內棺”和“外棺”,二者緊密包裹,毫無縫隙。所以即便是腐壞,外面也聞不到絲毫腐爛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