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明末的錢很感興趣,那么小編為你帶來了一篇詳細的文章供參考。
明朝末年,政治腐敗,皇親貴族地主豪紳不斷壓榨農民,加上陜西多年干旱,農民早就破產,階級矛盾愈加尖銳,因此農民紛紛起義。李自成起義就是其中重要一支,打著均田免賦的口號,迅速擴大勢力。在1644年1月,李自成揮師東征,一路氣勢洶洶,一鼓作氣,攻下汾州、太原、大同等地,最后直搗京城。

李自成攻克京城,當然要進去搶銀子,可是搜刮了整個皇宮也沒搜到什么銀子。關于崇禎沒錢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崇禎小氣,摳門,有幾千萬兩的私房錢根本不愿意拿出來,反而要大臣捐軍餉。另一種說法就是他確實沒錢了,只好向大臣們求助。不管怎么樣,李自成還是沒在皇宮搜出銀子,只好把爪牙伸向大臣們。

李自成農民出身,沒有什么文化,大臣們只是表面上臣服于他,自然不肯拿出自己的私房錢。李自成便殺了幾個典型,然后對其他大臣嚴刑逼供,通過各種殘酷手段,李自成到手的銀子竟達七千多萬兩白銀,可見這些大臣們真是富得流油,由此可見明朝是有多么腐敗。 這是明朝末年缺銀子的其中一個原因,可并不是主要原因。

這就不得不說明朝的財政和稅收制度。明朝朝廷規(guī)定的貨幣是寶鈔和銅錢。在永樂年間銅錢在市場上流通較為普遍,可是隨著銅礦的枯竭,生產的銅錢越來越來少了,金銀便開始成為銅錢的替代物,官府不承認金銀的貨幣地位,但又無法控制它的流通。明朝中期,許多日本人來訪華,他們帶來的白銀便流到了地主貴族手中,白銀是國際上普遍流通的貨幣,因此許多富人收藏白銀增值。國家更是無法控制外來貨幣的進入中國市場。

另外,明朝通常以收取實物稅為主來作為稅收,白銀稅收次之。這對江南富人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們處在富庶的江南地區(qū),土壤肥沃,風調雨順,農田收成頗豐,江南的紡織業(yè)也是較為發(fā)達,絲綢產量也不錯,再加上水運交通便利,他們更喜歡交實物稅。可是,這對偏遠地區(qū)的農民來說,連年的災荒,自己生產的糧食都不夠吃,哪來多余的糧食交稅,他們只好用白銀來交稅。他們只能從富人手中兌換白銀,可是這些富人當然坐地起價,百姓苦不堪言,只好揭竿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