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一篇關于古代錢幣的文章,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導語:
2009年的冬天,徐州市大同街附近的施工工地上發現了重量近1500千克的新莽時期的貨幣,所有的錢幣都是用麻繩穿系后整齊地碼放在坑內。這么多的錢幣,是如何制造出來的呢?

兩漢時期青銅錢幣普遍采用的是范鑄法。鑄錢首先要制作出錢范,再將熔化的銅水注入錢范之中,等到冷卻以后取出,這時的錢幣形制還比較粗糙,還要進行進一步的精加工。 因此錢幣的生產數量、生產效率,以及錢幣質量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錢范的制造技術水平決定的。漢代社會經濟發展,對錢幣需求相應擴大,迫切要求增加錢幣供應,從而也促進范鑄技術改進,提高鑄造錢幣效率。

錢范根據不同的需要,可以分為“母范”和“子范”。現代的“模范”一詞, 其詞源本義就是制造青銅器物的模型和模子,在中國古代青銅器鑄造中,離不開“模”和“范”。鑄錢的銅范常常被稱為“銅母范”,上面排列著將要鑄造的錢幣模型,即為“銅模”,用它來翻制帶有錢幣型腔的陶子范,就比較方便。用一塊銅母范,可以翻制許多“陶子范”即為“陶范”。
人們將同類的陶子范疊放起來,將上下各層子范通過中間的孔道接通,那么一次澆鑄中,熔化的銅水可以流向各個層面,就可以得到更多的錢幣。這就是錢幣鑄造中最早采用的疊鑄技術。正是疊鑄技術使漢初銅母范上的錢幣模型大多呈放射排列,這樣更利于鑄造中青銅溶液的流動。漢武帝以前,民間和郡國都能私自鑄幣,但其規模自然不能與國家鑄幣廠相比。民間大多采用簡單易行的石范鑄錢,郡國因具有一定財力及技術力量,則大多采用銅范鑄錢。

由考古發現得知,郡國鑄造五銖錢大多用的是銅子范。徐州博物館館藏的幾方子范均為銅質,很多人在參觀時都會發問:熔化的青銅液體流人銅范內是否能夠澆鑄出貨幣來?答案是肯定的。有專家實驗研究,澆鑄前在銅范面上涂上一層含碳的液體,一方面便于脫模,另方面又起到了高溫銅液與銅范間的隔離膜作用。

到了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廢除赤仄五鐵,又禁止郡國鑄錢,各個郡國鑄造的五銖全部銷毀成銅,送交到上林三官,并明令全國統一使用上林三官新鑄五銖。作為一個國家,要想統一幣形, 除頒布嚴格法令以外,還必須有技術保證。

歷年出土與發現的西漢上林三官五銖錢范,與武帝以前的石質、陶質、銅質陰文面范明顯不同。到目前為止,發現的上林三官五銖錢范,基本上都是陶范,但是它們并不像半兩陶子范那樣能直接用來鑄錢。武帝以后的五銖陶范中不少是陶質陽文范,它們并不是用來直接鑄錢的,而是用來翻制子范用的,故稱它們為“陶母范”。西漢陶母范的大量應用,說明其制范、鑄錢工藝比之前又有了新的發展。
發展到新莽時期,王莽多次推行幣制改革,幣形花樣翻新,這也促使鑄幣的精度、工藝等得到進一步提高。 到了隋唐五代則采用翻砂法鑄幣,錢幣數量就增加得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