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嗎?如果你是孫權地盤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你帶來詳細介紹??靵硗驴窗蓗
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歷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則為59年)。魏黃初年間,孫權名義上依附于曹魏,并受封吳王。不過,在夷陵之戰后,孫權和曹丕決裂,并恢復了蜀吳聯盟。黃龍元年(229年)5月23日,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孫吳正式建國,隨后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對于魏蜀吳三國來說,其實力取決于人口、疆域等客觀條件。其中,就孫權建立的吳國,在全盛時期擁有250萬左右的人口,也即少于曹魏,多于蜀漢。那么,問題來了,在疆域地盤上,全盛時期的東吳到底有多遼闊呢?

一
孫權即位之初,所掌握的疆域就是孫策留下的江東六郡。對于孫策攻占的江東六郡,指吳郡(郡治江蘇省蘇州市)、會稽郡(郡治浙江省紹興市)、丹陽郡(郡治初在宛陵,后移至建業即江蘇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廬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縣西北)、廬江郡(郡治安徽省廬江縣西,后移至安徽省潛山市)。由此,這意味著孫權初期的地盤就地跨今江蘇、浙江、江西、安徽四省了。對此,在筆者看來,在起點上,孫權顯然要高于曹操和劉備的。當然,贏得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稱贊的孫權,自然不會讓東吳的疆域止步于這六郡之地。
公元203年(漢建安八年)至公元208年(漢建安十三年)間,孫權先后三伐黃祖,并得到江夏郡的部分土地,這意味著東吳的疆域進入到荊州,或者說是今湖北省一帶了。換而言之,在東漢十三州中,東吳以揚州作為基礎,逐漸蠶食荊州的疆域。赤壁之戰后,兵家必爭的荊州七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曹操占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孫權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劉備得到荊州南部四個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不過,孫權后來將南郡借給了劉備,這也是典故“劉備借荊州”的歷史由來。

二
公元215年,在劉備獲得益州之地后,孫權趁機向其討要荊州。在此基礎上,孫劉雙方協議平分荊州,即以湘水為界,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屬于孫權,分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屬于劉備,這就是三國史上著名的湘水劃界。由此,在湘水劃界后,孫權因為占有了荊州三郡,所以在地盤上獲得了比較明顯的增長,比如長沙郡、桂陽郡就包含了今湖南省一帶的大部分地區。值得注意的是,在湘水劃界之前,孫權還獲得了交州之地。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派遣步騭為交州刺史,士燮率兄弟歸附,而吳巨卻懷有異心,被步騭斬殺。此后,士燮被孫權封為左將軍。東漢末年,士燮割據交州,可謂一方諸侯。不過,因為交州遠離中原地區,所以士燮的名氣自然無法和劉備、劉表、劉璋、曹操、袁紹、袁術、孫權、呂布等人相提并論。但是,士燮所占據的交州,卻還是比較遼闊的。對于東漢末年的交州,包含今廣東、廣西等地,也即和秦始皇平定的嶺南地區比較一致。當然,因為交州比較遼闊,東吳選擇將交州分為廣州和交州這兩個州。

由此,對于孫權的地盤來說,在赤壁之戰后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到了公元215年,孫權已經擁有了交州和揚州這兩個州的全部地區,以及荊州的部分地區。換而言之,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都被孫權所占據了。當然,這還沒有到達孫權地盤的全盛時期。在偷襲荊州后,東吳的疆域來到了真正的巔峰。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湘水劃界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劉備孫權雙方的矛盾,雙方關系也趨惡化。換而言之,孫權的目標是全據荊州,而不是和劉備平分荊州,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孫權甚至愿意向曹操、曹丕妥協,以此確保占據荊州這一目標的實現。
最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大將呂蒙趁關羽北伐曹操之機,用白衣渡江之計偷襲關羽鎮守的荊州三郡(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公元220年,關羽敗亡,孫權成功占據荊州,基本上占據了荊州之地。在此基礎上,孫權的地盤可謂地跨荊州、揚州、交州這三州之地,雖然和強大的曹魏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這顯然超過了只有益州這一州之地的劉備。

孫權偷襲荊州后,盡管劉備發動了夷陵之戰,卻依然無法改變荊州被東吳占據的事實。到了公元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建立東吳。自此之后,東吳和蜀漢的聯盟更加穩固,而和曹魏之間則多次交手。不過,從整體上來看,在公元220年之后,東吳的疆域是沒有太大變化的了。也即公元220年,可以視為孫權地盤的全盛時期了,其疆域包含了今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北、湖南等省份的全部或者部分地區。對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