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條長河,奔流向前,不曾停息。今天,小編將為您講述慶歷新政的故事。
公元1043年,宋仁宗眼見國家經濟發展勢頭正好,社會也趨于穩定。但是,與此同時,北宋王朝內部儼然是官僚系統臃腫、轉而帶來的行政效率極其低。
隨后,宋仁宗為了提高北宋的國力,便決定進行改革——這便是王安石變法之前,曇花一現的慶歷新政。當然,宋仁宗改革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北宋國內當前的局勢逼迫,而是來自外部壓力!這場壓力便是在公元1041年爆發的好水川之戰,戰斗結果以宋軍傷亡1萬余人告終,西夏軍隊取得了絕對性的勝利!
其實,宋朝和西夏的關系一直還算不錯。但是,因為西夏政權的領袖變成了好戰的李元昊,西夏的整個國家戰略便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李元昊甚至派軍攻占了甘南地區,進而中斷了宋朝和吐蕃政權的聯系。公元1040年,好戰的李元昊甚至派遣軍隊進攻宋朝的三川寨,宋軍被西夏軍隊斬殺近5000余人,這可惹怒了宋仁宗,他隨即命令宋朝大軍不惜一切代價攻擊李元昊軍隊。
但是,宋軍在作戰過程中,很快暴露了其問題。因為軍隊最高指揮權在戰場也是直接受皇帝控制。同時,宋朝軍隊的指揮權和訓練權又被剝離,這就導致宋軍出現“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這進而大大影響軍隊之間的協同作戰能力。同時,也正是因為這種軍事政策,也讓許多宋軍將領無法有效施展指揮才能,進而導致在戰場上的宋軍無法做到快速機動作戰。公元1041年,受宋朝廷指令,環慶路馬步軍副總管任福率領近10萬大軍迂回至李元昊軍隊后方展開攻擊。

但是,宋軍在好水川時卻遭到李元昊軍隊的伏擊。李元昊居高臨下攻擊處于河谷地帶的宋軍,激戰過后,宋軍直接戰亡1萬余人。隨后,在定川寨戰役中,宋軍又被西夏軍隊斬殺近1萬人。在多次被擊敗的情況下,宋朝軍隊也轉而進行戰略防御。最終,宋王朝和西夏軍隊簽署了合約,這才讓宋王朝得以喘息。但是,宋王朝卻需要每年支付給西夏7萬余兩白銀以及其他物料。正是宋王朝在對峙西夏的戰役中失敗,才讓宋仁宗突發想要改革挽救宋朝。由此,轟轟烈烈的慶歷新政便在以范仲淹為代表的漸進式改革人物上徐徐推行!

但是,由于趙匡胤開國制度的限定,導致官員相互制約的情況不可避免,進而才引發效率低下。按照慶歷新政的改革措施,其直接目的便是減冗官、冗兵、減稅,進而提高軍隊戰斗力和官員行政系統的效率。最終,慶歷新政只堅持了1年零4個月便宣告失敗。當然,后期的王安石變法也確實提升了宋朝的國力。
但是,由于改革措施過于激進,再加上上方改革至下方后,沒有良好的官員進行督改,甚至引起了不必要的派系斗爭,轉而加速了宋王朝的滅亡進程!其實,無論是慶歷新政還是后期的王安石變法,對于宋王朝深入骨髓的制度顯然無法根本制約,甚至直接變成了導致宋王朝滅亡的誘因。
宋仁宗時期的軍事危機確實成為了兩場改革失敗的推手,而改革的失敗也預示著宋王朝加快滅亡的腳步。畢竟,對于宋王朝而言,沒有適應時代的改革措施推進和革新,勢必會遭受時代歷史的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