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提到斡腹之謀,我們總會想起電視里那個人。小編不得不詳細給大家講解一下。
公元1234年,蒙古汗國與南宋王朝合力滅金后,原來被金占領的廣大中原地區(qū)又落入了一口冢古汗國之手,雙方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形成了互相對峙的局面。南宋曾實施了“端平入洛”的北伐軍事行動,但在強大的蒙古鐵騎面前仍以失敗告終。然而,此舉卻換來了蒙古對南宋全面的軍事進攻,從此拉開了蒙古滅亡南宋的統(tǒng)一之戰(zhàn)。
只是蒙古騎兵不適合于山地作戰(zhàn),也不擅長于攻城之戰(zhàn),更兼有長江之險,北方人也不習水戰(zhàn),因此南宋王朝才得以茍延殘喘。初期,盡管蒙古人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南侵,但他們將重點卻放在了江淮一帶,每到長江連上,在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下,都是無法破城而止于長江。即使后來忽必烈稱帝后,在大規(guī)模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僅襄陽就用了長達五年之久才破城。后來他們又將重點放在了川蜀,想迂回包抄,但還由于縱橫的水道和崎嶇的山路,期結果都是一樣的。實際上,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蒙古人攻城而不守城,在內部有變的情況下便撤兵北還,此時南宋都是失地失而復得。
在進攻川蜀和襄陽一帶失敗后,蒙古人還是總結了經驗,他們想揚長避短,采用迂回作戰(zhàn)的策略,避開長江這個攔路虎。于是他們便想出了一個非常大膽的設想,從北地進行大迂回,經吐蕃而先滅大理,再向南宋發(fā)起進攻,以達到滅亡南宋的目的,這個策略就是所謂的“斡腹之謀”。那個時候蒙古勢力已經橫跨歐亞大陸,他們要迂回到云南也只是多走些路而已,想來這個南宋王朝也是應該知道的了。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南宋人很快也知道了這個消息,至于是否屬實,他們寧可信其有。對搖搖欲墜的南宋王朝來說,他們會密切關注蒙古人在南宋邊境上采取的任何行動,他們當然明白這個“斡腹之謀”一旦實施成功,這對于南宋將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結果。其實,早在公元1236年左右,南宋人吳昌裔便對西南的防御有所擔心,他在所上的《論湖北蜀西疏》中,便直言論證了蒙古人通過大理而攻宋的可能性,同時他還告訴皇帝,他在十年前就聽說蒙古人有這個打算。
在吳昌裔上疏之后,接下來便不斷有人給朝廷上書,希望朝廷能夠密切關注蒙古人的這種動向。到了公元1246年,由于長江沿線的暫時平靜,更讓南宋人對“斡腹之謀”的擔心達到了極點,他們怎么都覺得蒙古大軍已經在進軍云南的路上了,所以有越越多的人向朝廷提出了防范蒙古“斡腹之謀”的建議。但是,那個時候的南宋王朝已經腐朽到了極點,滅亡已經是沒有任何懸念,只是時間的問題,因此其上層還是沒有十分重視。事實上,蒙古人有沒有謀劃過這樣一個計劃,但他們確實是這樣做了。
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的長子蒙哥即蒙古大汗之位,次年即公元1252年,蒙哥汗以其弟忽必烈為統(tǒng)帥,正式開始了遠征哈剌章(此為蒙古人對云南地區(qū)的稱呼)的戰(zhàn)爭。忽必烈的這支遠征軍于當年秋季九月出發(fā),十二月渡過黃河之后,便分兵三路直撲云南的大理國。他們一路過關斬將,于元憲宗三年十二月十二日(1254年1月2日)抵達大理城下,大理國主段興智棄城逃亡,蒙古大軍隨即占領了整個云南。
我們會很奇怪,在元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很難看到有關來自云南元軍對南宋的進攻,這個其實也并不奇怪。忽必烈在占領云南之后,元朝內部又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故,如他返回中都繼位改元,后來又有平叛戰(zhàn)爭大約花了兩年多。所以,從其繼位到最后大規(guī)模進攻南宋,大約有近十五年的時間,可不知在這近十五年的時間里,南宋王朝都做了些什么。雖然忽必烈最后的進攻重點放在了襄陽方向,但這個“斡腹之謀”大約是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對于南宋兵力的牽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無疑加速了元統(tǒng)一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