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不知道為什么在三國演義里,羅貫中把劉禪寫的一直像一個累贅,從小時候就開始各種坑爹,長大了后繼承劉備的皇位也依然沒什么作為。但是歷史上真實(shí)的劉禪真的有這么無能么?蜀國最后的處境估計換成是誰都沒辦法逆轉(zhuǎn)了,但是劉禪的一個決定拯救了很多百姓還有士兵的性命,從這點(diǎn)上來看還是繼承了劉備某些優(yōu)點(diǎn)的。
自從曹丕稱帝后,三國的序幕正式拉開,曹丕稱帝后的第二年,劉備和孫權(quán)也先后稱帝,自此三國鼎力的局面正式形成,在三國時期,一共誕生了很多皇帝,然而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卻是蜀國皇帝劉禪。

說到劉禪,很多人都會給他打上昏庸的標(biāo)簽,然而劉禪卻是三國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僅從這一點(diǎn)上來說就能說明劉禪的能力,劉備死后,年僅17歲的劉禪登基稱帝,此時諸葛亮掌控了蜀國的軍政大權(quán),劉禪不得不一切聽從于諸葛亮,諸葛亮一心北伐,從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諸葛亮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六次北伐,然而由于兩國國力的差距,六次北伐全都以失敗而告終,多年的北伐不僅將蜀國的國力耗費(fèi)一空,也給蜀國的經(jīng)濟(jì)發(fā)展帶來了嚴(yán)重的干擾,其實(shí),劉禪曾委婉的勸諫諸葛亮停止北伐,休養(yǎng)生息,然而諸葛亮固執(zhí)己見,為了自己的名聲不惜置整個蜀國于不顧,最終將蜀國帶向了深淵。

諸葛亮死后,蜀國的國力迅速衰弱,然而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劉禪依然將蜀國維持了29年,可謂十分的不易,如果沒有幾分本事,劉禪又如何能做到這一點(diǎn)呢?
在鄧艾大軍兵臨成都城下時,劉禪雖然手握十幾萬大軍,然而為了全城百姓的著想,劉禪還是選擇了投降,這是劉禪善良的一面。另外一點(diǎn),劉禪深知以蜀國的國力,被魏國吞滅是早晚的事,與其負(fù)隅頑抗,還不如早日投降,也能落得個好下場。
在投降魏國之后,劉禪為了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處處忍讓,當(dāng)司馬昭問他是否思念蜀國時,劉禪對司馬昭說道:“此間樂,不思蜀”,這句話也遭到了很多人的辱罵,認(rèn)為劉禪是一位軟弱無能之人,然而在當(dāng)時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劉禪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與其說劉禪這是軟弱的行為,倒不如說這是劉禪智慧的一面。

然而千百年來劉禪一直被認(rèn)為是昏庸無能之人,或許這也是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吧,畢竟《三國演義》的影響太大,很多人有如此想法也就不足為奇了,另外一點(diǎn),后世為了突出諸葛亮的偉大,便會刻意貶低劉禪,劉禪有多蠢,那么就越能突出諸葛亮的偉大。